教育宝宝成长14个必守原则_智力开发-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智力开发 >教育宝宝成长14个必守原则

教育宝宝成长14个必守原则

2014-12-29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宝宝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宝宝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

父母无法为宝宝设计未来,但父母可以为宝宝的未来铺就好脚下的道路,使他们更容易适应未来。如何铺就这条道路?那就是放手但不放任。在给予宝宝自由的时候,也要明确规则,有些规则针对宝宝,有些规则则是针对父母自己……

营养摄取的规则

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1岁以内婴儿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所有条件具备的妈妈,都不应剥夺宝宝的这一权利;如果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需要配方奶补充或替代母乳的,也应充分保障供应的及时和足量;1岁以后辅食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及时介入,也是宝宝均衡摄入营养,保证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

Rule1:建立良好的饮食结构

宝宝对食物的选择,除了口味以外,多来源于对亲密接触的成人的饮食习惯的模仿。家里冰箱里如果只有牛奶,那么宝宝也会喜爱喝牛奶;如果存放许多软饮料,那么其中的各类添加剂、色素等自然也就进入宝宝的体内。因此,对不健康食品的态度是:家里不存储,超市不购买,万不得已时,偶尔、少量为宜。

Rule2:避免挑食和偏食

父母除了要尽量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在宝宝面前不要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厌恶和喜爱外,也不得强迫、威胁和哄骗宝宝尝试某种食物,否则容易造成逆反。

宝宝对新食物的谨慎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父母应耐心地向宝宝讲述这种食物对身体的好处,可以让宝宝尝试着先少吃一点,慢慢适应调整。丰富营养的菜谱、色香味俱全的烹饪手艺,尤其对菜式的造型要求,都有助于激发宝宝的食欲。同样是炖蛋,如果在一个模具中做出小熊的形状,然后一勺勺地开始品尝“小熊”的身体,会让进餐过程变得有趣。

Rule3:不要赋予食物特殊的意义

食物并非吃入肚内就一定会被摄取营养,积极的进餐情绪会帮助食物消化。有些父母为了让进餐不再变得有压力,会对宝宝说:“把这口饭吃掉,待会儿妈妈给你吃冷饮。”表面看消灭了碗中的食物,但实则引诱宝宝把不健康的食品作为终极目标。

有时候,父母也会通过食物来强化宝宝的某些行为。比如“你先把地上的玩具整理好,爸爸带你去吃Icecream”,或者是“如果你不把这些玩具整理好,爸爸晚上就要给你吃你最不喜欢的蔬菜”。无论是作为奖赏性质还是惩罚性质出现的食物,都改变了食物降低饥饿的天然属性,而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

运动的规则

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每个宝宝都渴望运动,运动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也是他们的自由天性。在给予宝宝发展自由的时候,也必须设立一定的规则。

Rule4:安全第一

任何运动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父母要做好防护措施,也需要给予规则约束。比如宝宝喜欢攀爬,但窗边的桌椅是绝对要禁足的,最好移走;墙上的插座绝对不能触碰,也可以用一些保护装置填塞或暂时封贴。如果有类似的危险动作,父母可以选择“声势浩大”的责骂甚至体罚,因为疼痛有助于宝宝加深印象。此类冲突和意志的较量,父母一定要胜利。

Rule5:允许凌乱

宝宝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热情始终是那么高涨,父母会发现每次整理好的东西,一转身又会洒落一地,沙发下、床底下、柜子底下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宝藏”。面对如此情景,父母在一声叹息后,要有足够的忍耐力,尤其对0~3岁的婴幼儿,宝宝探索世界的每次努力都是难能可贵的。

Rule6:尊重差异

由于受到环境、营养、遗传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宝宝动作发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协调性差些,有的宝宝技能掌握速度会慢些,如果因此受到批评,会打击宝宝的自尊心,挫伤其积极性,反而阻碍了动作的习得与发展。

Rule7:约法三章

5、6岁的宝宝喜欢独立从事一些体育项目,不喜欢大人在旁边监视,此时可以通过约法三章的方式,在给予自由活动空间的同时,确保宝宝的安全和大人的监护。比如喷水池、戏水池旁边不能去;高处不得攀爬;不得钻入树枝草丛里;玩游乐设施要有秩序排队;定时回集合处与大人碰面等。如果有哪条做不到,就要取消或限制宝宝的独立游玩权利。

情绪表达的规则

“哭”和“笑”是宝宝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3岁以后,宝宝有关情绪、情感领域的词汇迅速增加,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这些词汇来表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解释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和结果;6岁以前,宝宝的情绪表达直接而强烈,只有到6岁以后,宝宝才体会到感情和行为可以不对应,学会抑制某些情绪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要遵守特定文化中的情绪表达规则。

Rule8:放得下面子的爸妈

7、8个月的宝宝会表现出怯生的情绪,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当然,在怯生的中也夹杂着宝宝对陌生人的兴趣。2岁左右,宝宝对陌生人的兴趣会渐渐减弱,此时如果硬逼着宝宝去尝试一些陌生的环境、接触一些陌生的客人,会令他们感到极度不安。因此,千万不要如此督促宝宝:“叫啊,快叫阿姨,平时你不是都会叫的吗?”,更不要在宝宝没回应时对他展开一些负面评价。“叫人”这件事,有时只需示范一下“阿姨好”即可,不要逼宝宝,做一个放得下面子的爸爸妈妈。

Rule9:转移注意

当宝宝看到妈妈在门口穿外套、换鞋子时就会哭闹,宝宝不愿意与妈妈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称为“分离焦虑”。通常出现在6~8个月,在14~18个月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他事物的吸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宝宝陪同妈妈一起出门,然后再转移注意。

当宝宝长时间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时,可以通过其他带有声光电的玩具转移注意,或者强制关闭电视,再将宝宝的关注点引导到其他事物上。

宝宝在公众场合发脾气,父母可坚定而温和地把宝宝带离,通过其他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消化宝宝的负面情绪。

Rule10:允许失败,不轻易干预

练习倒水时不小心把水洒了;学习洗碗时把碗打碎了;搭建玩具始终组装不起来;踢球时把玻璃踢碎了;自己洗澡重重地把自己给摔了……这些都是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一方面父母要给予宝宝自由探索和犯错误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宝宝一些方法,千万不可因噎废食。

时常也会发生这样的情景:宝宝在搭建玩具时,大人不厌其烦地在旁指指点点。大人这样做其实是干扰了宝宝的自我学习过程,走些弯路对他来说不是坏事。

宝宝在独自完成某项任务时,还经常会自言自语,此时大人不要轻易介入或打断宝宝的自言自语,它除了单纯的表达功能外,还担负着自我指导的功能,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Rule11:按年龄对待“攻击”

所有的宝宝都会不时表现出攻击行为,随着和同龄人交往的增多,攻击更加频繁。

0~2岁宝宝间较少有互动,引发争执的原因主要是对玩具的兴趣,可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况且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口、手、脚的敏感期,他们热衷于用口、手、脚来探索世界,所以爸爸妈妈无需对此时宝宝的攻击行为贴上“坏”标签。

2岁以后,宝宝的攻击行为会有转变,且次数逐渐增多,4岁为最多,宝宝对攻击或挫折引发的报复性行为迅速增加。在攻击行为发生时,大人要及时制止,并向对方父母、宝宝致歉,带宝宝平静地离开,要让宝宝感觉到这样的攻击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但也不必过分强化负面行为。

当宝宝5、6岁时,且攻击行为带有明显敌意,父母要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解开宝宝打人的心结,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如果攻击行为屡次出现,没有好转,父母可以考虑限制活动时间和场所,或取消其他不关联权利的方式,强制停止攻击行为。

Rule12:尊重宝宝的物权意识

父母一般不要轻易代替宝宝决定这是谁的,让宝宝具备充分的表达意愿的权利,是他的玩具和物品,他就应该拥有处置权。同理,遇到别的宝宝对自己宝宝说这类话的时候,大人也要能够理解,这是宝宝物权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

根据实际情境,大人可以做出引导,比如荡秋千时,先到先得,晚到的就应该排队;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换;用坚定温和的语气跟宝宝说:“妈妈知道这是宝宝的,但能不能给这个哥哥玩一会儿呢?”如果宝宝最终还是不肯,第一不要当众羞辱宝宝小气,第二不要强行替宝宝做出决定,否则大人等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宝宝,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原来是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去抢夺。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并最终拿回自己的玩具时,他就能够体会到这样的分享方式很有趣。

作息行为的规则

宝宝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日常作息习惯的养成方面,包括睡眠管理和大小便训练。要依据婴幼儿的睡眠模式和生理准备情况,尊重不同宝宝的发展节奏,建立相应的作息规则和行为管理。

Rule13:睡眠管理

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父母亲切温和的态度以及睡前故事时间,都可以帮助宝宝放松和安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对于抵制睡眠的宝宝,在家庭上床时间前应给予充分的自由,避免睡前过于兴奋,同时可以缩短白天睡觉的时间,加大白天的运动量,对于精力还充沛的宝宝,要哄他们睡觉基本是不可能的。

对于分床睡觉适应期的宝宝,父母可以采取在宝宝入睡前先行陪同的方法,让宝宝有安全感,也可以让宝宝有熟悉和喜爱的玩具陪同入睡,增加睡前安全感。一旦宝宝正逐步适应了单独睡觉,最好不要“心慈手软”,偶尔有一次再和父母同睡问题不大,但如果频率太高,宝宝会变得抵制单独睡觉。

Rule14:大小便训练

一般在2岁左右可以开始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但不能强求,因为这也取决于宝宝的生理准备,每个宝宝的膀胱和括约肌的成熟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在宝宝还没有做好准备时就开始训练,那样父母会有挫败感,宝宝会有压力感。也不能在宝宝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不开始训练,耽误宝宝自主能力的发展。

训练过程中,万一宝宝有失误,父母要有耐心,不能责备宝宝,应宽容地提醒宝宝下次大小便要记得告诉大人。

可以使用宝宝能接受的坐便器,增加便便的舒适度和趣味感。对于具备一定自理能力的宝宝,父母可以指导宝宝如何脱裤子,清洁屁股及做好便后清洁工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与“教育宝宝成长14个必守原则”相关文章
巧用积木训练宝宝的逻辑思维
宝宝学说话5招启蒙
怎样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幼儿益智故事推荐:剪胡须的小花
看过“教育宝宝成长14个必守原则”还看
提升孩子记忆能力的三大方法
让孩子们学画画的六大好处
100首让孩子聪明又伶俐的绕口
幼儿学数学的好处
小孩早期智力开发心得归纳
猜你喜欢
男宝爱摸妈妈的咪咪怎办?
培养孩子“自助入睡”好习惯
女儿“叛逆期”爸妈各显神通
如何“修理”爱动手的宝宝
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用“吓唬”
对付“哭闹大王”妈妈妙招
父母教孩子说话的错误方法
小宝宝哭闹抱与不抱有讲究
别让圣诞老人吓到孩子
如何帮助宝宝面对恐惧?
爬行,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胜任
从宝宝行为看天赋
孩子的情绪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
面对没有耐心孩子的全攻略
宝宝为啥比同龄孩子说话晚?
14个月宝宝的情绪发展笔记
如何让宝宝注意力持久一些
依恋: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小孩子的屁股为何打不得?
投掷游戏改善宝宝怕生
帮助宝宝戒掉“手指棒棒糖”
按摩有助控制孩子行为
淘气的男孩好调皮的女孩巧
妈妈如何跟幼儿交朋友
解决宝宝踢被子8妙招
十二星座宝宝的性格抢先看
帮2岁宝宝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三招让宝贝不怕生
左撇子宝宝易出现心理问题
解读孩子敏感期的四大行为
宝宝独自玩耍好处多
如何让孩子面对大人的“不”
帮孩子合理宣泄情绪三方法
破译BB常见行为之“人来疯”
顽皮妈妈与宝宝斗智斗勇
家长教育宝宝讲礼貌的策略
让宝宝不再和父母唱反调
六招让宝宝不再“害羞”
怎么办,我家宝宝怕理发
爸妈太溺爱孩子易低能
五招轻松训练宝宝的专注力
怎么让“小气”宝宝变大方?
孩子粘人源于缺乏安全感
近两成儿童有心理行为问题
孩子为什么爱看广告
正确看待两岁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的重复罗嗦预示着什么?(图
如何训练宝宝的主动创造意识
假装游戏促进宝宝心灵发育
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