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的目的性_智力开发-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智力开发 >孩子行为的目的性

孩子行为的目的性

2015-11-17

在观察孩子的行为时,蒙台梭利博士使我们明白了如何从孩子自然的行为中发现那些隐藏的具有发展意义的目的。

孩子会像大人所示范的那样,做一些有明确动机的、符合逻辑的事情。但在那之前,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利用周围的事物来达到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目的。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身上。

曾有一个一岁半的孩子,他发现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叠被熨得很平整的餐巾。那个孩子拿起一张折好的餐巾,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用一只手托住下面,使餐巾不散开来。他斜穿过房间到对面的墙角,将餐巾放在地上,然后说“一个”。接着,他按刚才走过的线路走回桌子——这说明他是被某种特殊的方向感所引导——然后,他以同样的方式拿起第二张餐巾,走过同样的线路,将这张餐巾放在第一张的上面,然后又说了一遍“一个”。那个孩子就这样不停地运送这些餐巾,直到他把所有的餐巾全部都运送到了房间的对角。随后,他又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把所有的餐巾一一运回了原处。尽管那叠餐巾已不再像刚叠好时那样整齐,但它们仍是很好地折叠着;尽管那餐巾堆已经歪歪斜斜,但这不能被视为一种破坏行为。幸运的是,孩子的这一行为没有被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发现。多少次,大人总是突然出现在孩子面前,大吼:“停!放下那东西!”多少次,那些弱小的、值得欣赏的小手,因为要学会不乱碰东西而被打得通红。

拧下和拧上瓶盖也是孩子们很喜爱的一项“游戏”,特别是那些透明玻璃做的,能映射出彩虹般缤纷色彩的盖子,比如香水瓶盖。取下或扣上沉重的箱子的盖子,打开或关上碗碟柜的门也是孩子们所钟爱的。不用说,这些“游戏”常常引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战争”,仅仅因为孩子动了那些严禁触碰的东西——妈妈换衣间内的,或是爸爸写字台上的,或是客厅家具里的。而这些“战争”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被认为是淘气的、顽皮的。其实,孩子并不是特定地想要那个厨房里的水壶,或是爸爸写字台上的墨水瓶。如果有专门为他准备的水壶或是墨水瓶能供他做那些“游戏”,他一样会感到满足,也就不会再去碰那些所谓的严禁触碰的物品了。

让孩子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想法,但在实践中,这个观念却因成人思想中的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而无法得以实现。通常,家长口口声声要让孩子自由地去触碰或移动物品,却无法忍受一种莫名的冲动而最终阻止孩子的行为。

在纽约,一位两岁半男孩的母亲非常认同给孩子自由这个观点,并且决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施。一天,她看到她的孩子捧着装满水的水瓶吃力地从卧室走去客厅,并没有任何人叫他这么做。她发现儿子非常紧张,小心地走好每一步,并重复地对自己说“小心点!小心点!”。水瓶看上去非常重,这位母亲终于忍不住去“帮助”了孩子,她上前去拿过了水瓶,放到了孩子所指的地方。之后,孩子一直哭丧着脸,好像被羞辱了似的。他的母亲也很难过地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孩子的沮丧。她说她知道孩子这么做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但她仍然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把自己累着,并花许多时间在一件她仅需要几秒钟就能帮助完成的事情上。

这位母亲去咨询一位资深的蒙台梭利教师。“我知道我确实做得不对。”她这么说。

蒙台梭利教师启发这位母亲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很贵重的陶瓷器,比如一些比较值钱的陶瓷茶杯?让你的孩子拿一个这样的杯子,看看他会怎么做。”

这位母亲听取了这个建议,并在那之后告诉那位蒙台梭利教师,她的孩子十分小心又全神贯注地拿着贵重的杯子,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缓慢,直到安全地把杯子放到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这位母亲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一是因为她非常高兴地看到孩子做得非常好,二是因为她十分担心这个贵重的杯子。显然,这项任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并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一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身上。成人给了她一个掸子用来打扫物品,她非常高兴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掸去一些闪亮的物品上的灰尘。而在这个小女孩的母亲看来,这种琐碎的活儿不应该让孩子来做。

家长总是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他们认为孩子不应该介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然而,将孩子与社会生活相隔离,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沉重打击。

“孩子所做的事,”蒙台梭利博士说,“是创造一个他将成为的人。成人所做的事是完善环境,而孩子要做的是完善自身。”这两者的区别,可以从夏天沙滩上堆沙堡的成人和孩子身上看出。一个大人正在用沙子装满一个大大的沙桶;小孩则在将沙子装进一个很小的桶内,然后将沙子倒出,再将它装满。如果有人去帮那个大人,他一定会很乐意地递给你沙铲;但任何想帮助那个小孩的举动都会被拒绝。孩子拒绝他人,是因为他觉得这事只有他自己能完成。

孩子做事的理由和方法与成年人不同。我们成年人通常会选择最快捷有效的方法,而孩子则在工作中锻炼完善自己的能力。只要他愿意,他会用力擦桌子,恨不能把桌子擦出个洞来。他有可能连着两星期天天早上扫地,接着后一个月都不去扫——因为可能他在忙着掌握别的技能。在工作中,孩子能取得生理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收获。通过活动,孩子学会独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优质课-江苏南京:周海燕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与“孩子行为的目的性”相关文章
巧用积木训练宝宝的逻辑思维
宝宝学说话5招启蒙
怎样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幼儿益智故事推荐:剪胡须的小花
看过“孩子行为的目的性”还看
猜你喜欢
10种宝宝必学的生活技能
管理压岁钱培养BB财商
超级爸爸是这样炼成的
"另类虎妈"造就华裔"神童"
五误区让宝宝"爱放弃"
亲子互动开心游玩小宝典
父母,怎么让孩子读懂你?
单亲家庭的5大早教策略
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
从小缺乏母爱BB很可怜
现实版的“孟母三迁”
别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行为
合作意识能“玩”出来
误用奖赏教育惯坏孩子
孩子太好胜家长怎么办?
"隐性单亲家庭"伤宝宝
单亲家庭教育小心3个误区
宝宝爱打人应该怎么教育?
孩子被"欺负"之后怎么办?
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保姆带大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咋判断幼儿是否有自卑心理
春节后让闹宝宝变回乖宝宝
表扬BB需掌握四大技巧
怎样面对BB圈里的攀比现象
老人带孩子究竟哪儿不好
孩子在不同年龄的心理变化
单亲妈加班让儿能多吃粽子
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影响
老人带孩子溺爱也是害
关爱百万农村留守儿童纪实
儿童教育怎样去规划和规定
爸爸越参与育儿宝宝越聪明
好胜宝贝也能输得起!
不愿上学或是分离性焦虑
五岁孩子要iPad嫌妈穷
学会巧妙调教省去早教费
宝宝成了父母床上"第三者"
爸爸独特的6个育儿妙招
美国"虎妈"教育方式大转弯
怎样防止孩子产生过分依恋
母体环境可改变BB性格
让孩子面对一致的态度
宝宝节后怎样恢复精神状态
信任宝宝才能有效沟通
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依恋
毁掉孩子一生的N种烂教育
浪费时间对孩子有益?
爸妈太溺爱,孩子易低能
头等大事:请个好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