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_教育早知道-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2014-12-05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以出现皮肤黄染。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决定的。如果黄疸的程度较轻,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是最黄的时候,7-10天以后逐渐消退。

家长在家里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呢?我们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干部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皮肤黄染的情况,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儿,月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此时如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让孩子的黄疸病情减轻,我们要提醒家长的是:在早期时我们要尽早给新生儿喂养,让胎便尽早的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因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的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怎样看胎便是否排干净呢?主要是看胎便从黑色胎便转变为黄色胎便就是排干净了。另外一点就是要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判断新生儿液体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的液体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我们应当保证新生儿的液体射入,一般新生儿的胎便应当2-3天就排完了,这样就能减少其黄疸的程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中班说唱活动《水果总动员》优质课-游万玲.rmvb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与“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还看
专家答疑:男宝2岁不会说话?
专家答疑:说话着急就会结巴?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最好的教育者
针对3个月宝宝早期教育方法
猜你喜欢
给孩子办婚礼是危险的游戏
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
溺爱分为:包办型和放纵型
梅子涵谈儿童阅读
增强亲子关系的简单妙招
阅读可防治孩子“多动症”
细数宝宝六岁前重要敏感期
3成父母与BB相处不足1小时
中西教育内容比较
五大最佳的教子时机
幼儿寒假生活家长要注意啥
寒假咋避免孩子迷上电视
寒假如何避免孩子上网成瘾
胡萍爱的误区访谈实录
什么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名人教育之鞠萍教子心得
6大兵法教你与孩子交流
春节育儿莫轻四个细节
法国妈妈:BB要学会等待
孩子的优良品德要从小培养
嘴硬的犟孩子该如何教育
BB怎样才能培养创造力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九个习惯
寒假孩子最易养成四坏习惯
把握宝宝早教的4个关键期
父母10行为最惹BB讨厌
父母谁对孩子影响更大?
男孩女孩:性别教育记事簿
管教孩子要有底限原则
10个小细节养育快乐孩子
方言妈如何教宝宝说普通话
好孩子养育的四个新标准
“延迟满足”培养好性格
孩子最需要10件"东西"
老外眼中不合理的早教
和孩子说“反话”要不得?
八字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咋让宝宝学会"争"与"让"
犟孩子要智取不要强攻
家有男孩父亲千万别缺席
适当的挫折有利于孩子成长
要让孩子经历点挫折教育
怎样教会孩子“不放弃”
如何培养孩子的灵巧性
了解孩子"不乖"的秘密
好绘本可以给宝宝读三遍
教子要学会故意冷淡
老人带孩子到底哪儿不好?
培养女孩乐观心态的四秘诀
男孩养育五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