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_行为/心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

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

2015-11-13

幼儿期是整个儿童时期的重要年龄阶段。幼儿在此时期积极的探索和思考着他们面对的人生问题,极度渴望着自我的成长。读懂幼儿心理教育,为宝宝心灵的大树施肥浇水,铲除所有不良的隐患,是当代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勇敢面对人生

在幼儿时期,存在着一个尤为突出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恐惧。恐惧交流,恐惧行动,恐惧认识,恐惧他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事物。心灵如此脆弱的宝宝,大多是因父母的教育不当引起。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积极温和的劝解,而选择强硬的恐吓迫使他就范。即使短暂的时间内宝宝害怕,乖乖听话,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怯懦,也会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让孩子勇敢面对人生,就从勇敢与您交流开始,尊重关心宝宝,正确科学教育,多多启发鼓励,及时的消除了孩子的恐惧心理,才能有个全新开始。

谦让品德提升宝宝亲和力

咄咄逼人从来都不是讨人喜欢的姿态,谦逊的品质会让你的亲和力指数飙升。独生子女得天独厚,丰衣足食,家长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娇冠的性格也会不由得产生。在平日的交流中,让宝宝自觉做到不抢话,积极聆听您的教导,首先从最直观的交流上就要展现出最起码的尊重。在平日生活之中,主动对大家示好,让宝宝得到朋友爱戴的同时,也能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弥补了自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地观察,从而进行及时指导,使他们在与他人友好相处时,体会到更多同伴之间的亲切和快乐,从而培养他们从小树立起谦让的精神。

让宝宝从小学会分享奉献

有效沟通还要注意交流信息的对等,不能只听不说。开放坦诚,主动介绍自己的有关信息,你能开放自己,别人才更愿向你敞开心扉。当然,宝宝要学会分享的不仅限于交流上,好玩的玩具,爱吃的零食,一些大家都爱的事情,都可以与小朋友分享,多多体会同伴的微笑和大人的夸赞,得到分享的快乐。

了解幼儿心理教育,帮宝宝走出困惑,历经成长,还要靠多方面的努力。宝宝自己勇敢的面对,积极实践,从个人成功与挫折的经验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与同学朋友的沟通交流切磋也是必不可少。愿我们的建议成为宝宝郁闷时的一杯清茶,滋润宝宝的心田,带来青春靓丽的灿烂人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小班歌唱游戏《两只小鸟》优质课-安徽-陈晨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与“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
看过“如何进行幼儿期的心理教育?”还看
儿童多动症常见的表现形式
“多动症”孩子需要多做游戏
引起宝宝睡觉磨牙的原因?
该不该用妈妈3年换孩子30年?
预防宝宝磨牙的五大对策
猜你喜欢
怎么带孩子及早教问题
幼儿早期教育到底应该学什么?
早期教育:怎么给孩子做性早教
婴儿的科学早期教育
怎样选择早教机构
改掉孩子的坏习惯
早期教育不一定要去早教机构
聪明的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早期教育对性格的培育的重要阶段
培养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
早期教育:能构建宝宝的潜意识板
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四个方法
早期识字不等同于早期教育
2017早期教育:三个重点
英语启蒙的最佳时机
家里的大红花激励制度
对宝宝来说游戏是一种学习方式
强健身体,让幼儿学习游泳
早期教育的四个误区
早期教育:音乐早教须知7件事
家长为什么要重视早教?
早期教育该怎么做?
培养艺术宝宝:绘画
早期教育:让孩子们学画画的好处
怎样做正确的早期教育
注意:这些容易让宝宝受伤的游戏
增强记忆力的食物
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所要扮演的
过早学习会使孩子厌学
早教到底有什么具体作用?
让宝宝学会交朋友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大影响
早期教育:国外儿童的性教育
骗孩子的艺术
从小培养理财观念才是聪明妈妈
孩子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宝宝早期教育更重要的事学什么?
别替孩子看世界
“赢在起跑线”真的赢了吗?
抓住早教关键期
孩子偷窃该怎么教育?
早期教育的原则
西方家庭的教育
一岁以内的宝宝适合阅读什么书籍
让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
“读书”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学前孩子不同阶段的性教育
是“教育”孩子,不是“强迫”孩
“暴力”宝宝有原因,家长需弄清
帮助孩子消除过分依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