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_行为/心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

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

2015-11-13

针对不同时期的宝宝,妈妈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及互动方式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

1~2岁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起步

时刻保持积极地反应

1岁是宝宝建立自我认识的起步期。这个时期里,宝宝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区分自我和他人、并且在小脑袋里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自我形象中。这个时候的宝宝就像一面镜子,爸爸妈妈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尤为重要,爸爸妈妈要对宝宝行为变化做出积极反应,让宝宝形成人——我的反射。在宝宝发出动作或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反应,例如宝宝咬自己的小手,拍打妈妈的脸的时候,都是对宝宝人——我概念进行强化的好时期,让宝宝了解到,哦,这个小手是宝宝的小手,咬了会痛,拍打妈妈的脸,看看妈妈和宝宝是不同的。

有空照照镜子

镜子是个奇妙的东西,妈妈抱着宝宝在镜子前,宝宝会好奇的用小手去抓镜子里的“宝宝”,这时妈妈可以让他去做。然后问宝宝,“看看这是谁啊?”“哦,怎么宝宝和镜子里面的宝宝一个样子啊?”。当宝宝几次尝试后会慢慢地发现镜子里的“小人儿”和自己总是同步的,会逐渐的明白那个就是自己的影子,从感性上建立自我的表象。

另外给孩子看看自己照片,并且在看的同时启发宝宝“这个漂亮的宝宝是谁啊?”不仅强化了宝宝的自我形象,也将妈妈的评价传递给宝宝。

经常抚触宝宝

抚触可以促进宝宝的自我感受,妈妈常常揉揉宝宝的小腿、小脚,在揉的过程中嘴里要说:“妈妈给宝宝揉揉小腿,宝宝好舒服啊”,“看看宝宝的小手,来宝宝自己看看”同时轻轻的揉搓宝宝的掌心,让孩子将妈妈的声音与自己的感受建立条件反射,明白“噢,原来这种感觉是来自我自己的,这个小手和小脚就是属于我的身体的”。

2~3岁的宝宝自我意识爆发

俗话说“两岁三岁讨人嫌”,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宝宝的自我意识在强烈的爆发中。他们常常会坚持“我自己来”,而却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

巧妙的忽视与不当的强化

有一幅漫画:一只老鼠优雅地用手按压杠杆,同时得意的和后面的“鼠兄弟”说:“看,我能训练人,当我一按压杠杆的时候,他们就会给我一粒好吃的食物”。有时候爸爸妈妈就成了宝宝这只“小老鼠”的“掌中之物”,被我们的宝宝“控制”了,当宝宝“非要”做一些事情而大哭大闹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屈服。“狡猾”的小宝宝就会发现“这招儿好使”以后会常常用大哭大闹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相反,如果我们不去过分关注哭闹这个行为,当宝宝 “无理取闹”时,爸爸妈妈不去过多理会,再次重申一下你的立场,然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忽视”发生一次或两次,宝宝就会觉得没有作用而停止无理取闹。而当宝宝不再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反而可以来关注一下宝宝,再次温和地重申一下事情的规则,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解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一些脾气暴躁或者精力过于旺盛的宝宝,会在发脾气时做一些过激的行为,例如声嘶力竭的大哭,用头去撞硬物等。此时爸爸妈妈首先要应及时阻止宝宝的破坏行为,口气可以严厉一些,让宝宝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会生气。然后把宝宝抱起来,放在安静的地方,在阻止宝宝伤害自己的同时静静的等待。大概5分钟左右,宝宝暴躁情绪的峰值就会过去,此时再温和地向他讲道理,并且再次重申要求。

设置限制和学会说“不”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经基本可以听懂妈妈的口令和要求了。此时他们会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并且强烈的要求去尝试,这些事情有很大一部分是爸爸妈妈禁止的或者有危险的事情,例如去用手扣电门、或者摸菜刀。

对于严格禁止的事情,应该设置限制。告诉宝宝“宝宝,这个不行,这个很危险,会很痛。”并在说不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讲解清楚为什么。或者做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孩子对电门很好奇,就要在他企图触摸的同时,通过动作阻止他,例如拉住他的小手,态度要坚决,更不要半开玩笑,以至于孩子还是会认为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的危险(宝宝对大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在阻止的同时告诉他“这个很危险,会伤害宝宝。会很疼”。也可以通过画一些图片来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告诉他如果这样做,可能就做再也不能看见爸爸妈妈了,或者再也没有机会做宝宝特别喜欢的事情了。这样宝宝会了解到有一些事情是被列为“禁忌”的范畴之内的。

鼓励宝宝“我能行”的活动

宝宝学会走路后,可以磕磕绊绊的走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他们会把抽屉、柜子所有能打开的地方都打开,好奇地把能翻到的东西全都倒腾出来;他们还特别喜欢学大人的样子:跟在家长的屁股后面像模像样的学,扫地时会把灰尘拍得到处都是,拿着遥控器一同乱按,甚至把饭锅叮叮当当地拖来拖去。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们特别愿意通过尝试告诉别人“我能行”。此时与设置限制和说“不”不同的是:对于没有危险的外界探索,爸爸妈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鼓励宝宝积极有意义的探索。比如他们如果愿意扫地或者学妈妈的样子洗衣服,首先要关注这个行为,问问:“宝宝在做什么啊?宝宝真是勤劳,帮助妈妈扫地。”然后耐心地交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和技巧,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妈妈和宝宝的交流,也培养了宝宝的参与和合作精神。

谨慎评价,不贴标签

心理学家曾经使用“小鱼捕食”的实验演示了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现象:一条饥饿的小鱼面前有一团食物,但是这段食物隐藏在透明的玻璃片后面,可见而不可及。可怜的小鱼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啜,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后,当玻璃片被挪开时,小鱼也不会游过去啜食。这种经由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经验而引发的退缩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在宝宝们日益发展的自我意识面前,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要成为那块阻挡小鱼寻觅的玻璃片,让孩子体验过多的负性反馈和评价。

孩子们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进行两种类型的归因:向内归因和向外归因。向内归因,即指向自己特征、能力的归因,比如:我是个笨孩子,我没有学习~~的能力。向外归因即指向外界客观现实的归因,如:我不够努力,如果我下次更加努力,一定会做到的更好。孩子过多的使用向内归因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出现,阻止他们对困难发起挑战,以及尝试新机会,挑战新事物的信心。这就是自信心形成的雏形。

事实上孩子们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对自己的信息和评价更多的来自与外界的他人,爸爸妈妈、幼儿园老师等。爸爸妈妈不要急于过早的给宝宝们贴上标签,给他们过早的下结论。而对于那些已经形成不良自我评价的孩子,心理学实验表明,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反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评价,让他们重建信心,重建自我评价。

正确对待宝宝的“抠门”

有些妈妈会发现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变得“抠门”,独占意识特别强烈,自己的东西霸着不肯撒手,甚至还要抢占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并不明白物品的价值,他们仅仅存在着“人——我”的区别。这也与孩子逐渐建立自我界限,日益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息息相关。他们仅仅知道玩具给了别的小朋友,我就没有了,他们不能认识到共同分享的乐趣,此时家长不能强制宝宝分享,而是引导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比如多买一些共同游戏的玩具,同时示意宝宝“看,小朋友在一起玩好像更有意思”。让宝宝自己体会分享的乐趣,建立分享的意识和观念。

妈妈的做法对or错

正确的做法

错误的做法

时刻对孩子的新行为进行反馈和夸奖

冷漠、不耐烦

抚触,多与宝宝拥抱

过分的照顾,溺爱,总是抱着孩子不撒手

巧妙的培养正确的行为

对错误的哭闹和控制妥协

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

一味的迁就和退让,没有原则

耐心,耐心再耐心

粗暴,简单的阻止孩子探索有益的事情

多听听孩子想什么

仅凭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贴标签

分享,大家一起玩乐趣多

鼓励孩子的“小自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与“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
看过“帮助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还看
2岁前满足孩子对亲人的依恋
儿童心理健康的5个主要标志
主要看气质?亲,其实孩子的气质
好妈妈传授批评孩子的技巧
帮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猜你喜欢
好父母首先是个“好演员”
2岁孩子难缠的第一反抗期
儿子为何爱搞破坏
孩子边吃边玩与喂养习惯有关
面对宝宝恐惧做个智慧妈妈
孩子哭了,要不要理?
给宝宝一个机会去失败
为何宝宝总要大人抱着睡觉?
宝宝自控力小课堂
理性对待宝宝的“坏”习惯
6大妙招改善宝宝赖床毛病
宝宝暴躁的原因有哪些?
宝宝不理你时,你该怎么办?
智障儿童的表现症状与防治
警惕家庭战火“烧”了孩子
小宝宝的忍耐力要怎样培养
看卡通助宝宝改变暴脾气
父母宠坏孩子的11个坏习惯
宝宝“恋物”怎么疏导
父亲暴躁会让新生儿常哭闹
胆大BB都是“折腾”出来的
孩子咬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孩子遭欺负如何处理?
家长千万不能放纵的几件事
宝宝总是把书倒着看要紧吗
粘人宝宝,你在想什么
孩子的脸型与性格的关系
弱智儿童的早期行为表现
爱捣乱是宝宝好奇心的表现
怎样改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观念
宝宝咬人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小气”怎么办
宝宝“人之初,本自私”?
用“60秒”纠正宝宝坏习惯
孩子咬指甲家长大意不得
容易宠坏孩子的行为与坏习惯
父母11个坏习惯宠坏孩子
巧妙对付宝宝16大“不愿意”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的对策
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延时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孩子的破坏行为是有理由的
如何分辨孩子在说谎还是想象
如何改造小小“电视迷”
不能强硬压制孩子的倔脾气
宝宝19种不听话行为全揭秘
如何应对宝宝不良睡眠习惯
怎样让磨蹭BB乖乖上床睡觉
教你如何纠正宝宝自私的行为
六大策略帮你调教顽皮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