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_行为/心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

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

2015-11-13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

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 先释放情绪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怠工,不专心学习。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因为,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与“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
看过“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还看
主要看气质?亲,其实孩子的气质
好妈妈传授批评孩子的技巧
帮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单亲家庭孩子的7大心理问题
如何让宝宝整夜安睡
猜你喜欢
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宝宝肥胖需要减肥吗?
宝宝断奶前后的注意事项
孩子反复感冒全因家长太呵护
让宝宝拥有健康头发四妙招
小宝宝反复发烧怎么办?
怎样帮助BB区分“我你他”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体谅心
精英之路不容易
增强亲子关系的“333”模式
四步慢养法为BB植入EQ种子
不管多热也别让宝宝光脚丫
“书上说的”弄丢BB创造力
好父亲要学会做孩子的偶像
这是海底世界
如何成功管教宝宝的策略
家长的五种育儿观念需更新
让孩子出色的7种教育
父亲成为管教者的建议与指导
从胎儿到长大成人的教育精髓
80后育儿经:穷养还是富养
在宝宝断奶期怎样提高免疫力?
什么是手足口病及其特征
孩子早教需注意因年龄施教
带宝宝轻松看病5窍门
手足口病的5个早期症状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
十个珍贵的教育箴言
“弃救被撞女童”显幼教软肋
婴儿发热的家庭护理知识
不要违背孩子的“时间表”
孩子自信心建立关键在妈妈
怎样让孩子和宠物安全相处?
这是爸爸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个好父亲?
隔代寄养,谁来解围?
过度教养让孩子责任心变差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
父亲传给我的育儿智慧
宝宝冬天皮肤干燥解决方法
迂回的解决养育方式的问题
宝宝不得空调病注意5件事
损害宝宝牙齿的八个坏习惯
盘点爸爸哄宝宝的10个妙招
初生婴儿便秘护理小知识
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婴幼儿护理保健知识大全
5个月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
“牛”娃从0岁开始培养
早期成人化父母认知存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