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_早教资源-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早教资源 >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

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

2015-10-22

当你信心百倍地把宝宝揽在怀里,准备讲故事,他却一溜烟跑掉了?当你声情并茂地演绎情节时,他却对只起点缀作用的瓢虫分外着迷?当你在给宝宝讲故事中遇到烦恼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实操性建议,帮你顺利成为故事大王。

当个好妈妈并不容易,看似简单的讲故事,却会给你带来各种烦恼。不过没关系,下面是宝宝在各个年龄段经常给你设置的难题,我们可以帮你轻松过关。

0~1岁

烦恼:我从孩子3个月大,就开始给他读故事。但是我感觉他根本不在意我的声音。

要吸引婴儿的注意,应该选择色彩鲜艳的图书,以及有节律的、押韵的文字。这个阶段,孩子只是被动收听,你不必过于在意他的反应。举个例子,你明明知道一个婴儿听不懂你的说话,但你还是会坚持不懈地对他说。读故事也是一样,需要慢慢影响他。

烦恼:讲书的时候,孩子非但不听,还总是抢我手里的书,当作玩具去撕、去咬。我应该怎么办呢?

6个月开始,孩子可能热衷于撕书、咬书,这与他的手、口发育有关。爸爸妈妈可以给他一些磨牙玩具或者其它替代物。此外,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专门为这么大的孩子设计的“撕不烂”的书,不如硬卡的书和布书。现在市场上可选择的种类很多。此外,孩子玩书,也是因为他不了解书是做什么用的,所以父母在读书的时候,可以按照每一页的内容,告诉孩子“封面”“扉页”“作者”“环衬”“封底”等名词,读书的过程中手指指着文字,让孩子知道书上那些弯弯曲曲的东西是有意义的,书是有顺序的。

烦恼:儿子7个月,根本坐不住。我应该强迫他听故事吗?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很难坐住的,但是读故事并不是只有坐在一起一种形式啊,可以是他玩的同时,你给他读。也可以是买一个巨大的“地板书”,你和孩子一起趴在上面看。或者是临睡前的时间,让他在你的怀里躺上5分钟,读一个短短的故事。3岁以前,书就是一种玩具,读书就是一种玩法。你给孩子的玩法越好,他就会越喜欢。

烦恼:孩子快1岁了,我满腔热情地给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着急地往后翻书。我还该不该读书呢?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他对书好奇是件好事情,父母应该保护他的好奇心。不过不要完全放弃朗读,父母可以通过有趣的语气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刺激,来吸引孩子听书。

TIPS:0~1岁亲子阅读小提示

* 尽早给孩子读故事,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阅读成为习惯。

* 可以从简单的黑白图画过度到彩色绘本。

* 先给孩子读文句重复的书,随后才增加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

1~3岁

烦恼: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我读文字,但是他却对图感兴趣,经常因为图的内容打断我的话。我应该怎么办?

所谓绘本,就是图画书,picture book,这种书就是通过图来讲故事,而文字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孩子对图感兴趣是非常好的事情,父母不妨以孩子为主导,从图入手,甚至只看图不看字,一起猜猜内容。

烦恼:即使是童书中也有很多书面语,我应该忠实于原著,让孩子在聆听中学会这些语言,还是应该翻译成大白话?

首先,你要确保你读的是高质量的童书,这类童书中出现的你认为的书面语,很可能是著译者专门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词汇量和凝练、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果是这样,爸爸妈妈还是抱着尊重与宽容的心理,按照原文朗读,对孩子很有益处。而且,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你觉得艰深的词汇,他也许通过图画自己就能领悟。其次,要检查是不是给孩子看了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书。第三,就是改变自己对童书的认识——童书不是娃娃腔的书。当然,如果个别字词确实与你的语言习惯很不相符,你可以适当改编。

烦恼:讲的过程中孩子总是提问,我应该回答他吗,如果那样的话,故事就总被打断了?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问题作个判断,他提出的是对于故事的问题,还是毫不相关的?如果是前者,比如有关故事背景的,父母就应该及时解答,以便让孩子对故事更容易接受。如果是为了拖延时间的问题,父母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们看完故事再讨论吧”,然后在合上书本之后,花些时间和孩子聊聊故事,或者他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孩子没有提问,不要自作多情地解释,影响故事进程。

烦恼:女儿总是重复听一个故事,我应该尊重她的要求,还是应该给她介绍别的书呢?

孩子需要反复听才能学习,孩子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安心。当孩子从书上学到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之后,或者书本的内容对他来说太简单之后,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书上了。虽然重复一个故事让大家倒胃口,但是孩子却收益良多。他们在一遍遍地聆听中学习语言技巧和思考故事内容。而且,故事情节按照他的预测推进,可以让他获得更好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TIPS:1~3岁亲子阅读小提示

* 2岁以前,给孩子重复读少量的几本书,比一次提供大量的书好得多。

* 如果是绘本,请让孩子看到图。

* 重复朗读情节发展的书时,关键位置可以停下来,让孩子自己说出来。

* 为了鼓励参与,可以让孩子帮忙翻页。

* 不论已经读过多少次,朗读前请提一下书名、作者名和图画作者。

* 避免读太长的、描述性的句子。

4~6岁

烦恼:经典童话故事中的巫婆的咒语、继母的毒苹果、动物们的冷嘲热讽,是不是会让孩子过早接触阴暗的东西?

童话故事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可以表达孩子的心灵及热情,告诉孩子许多父母想向孩子隐瞒的东西。童话可以给孩子事实,那就是世界有冷酷残忍的一面,同时童话还告诉孩子什么是勇气,它建议孩子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

烦恼:我试图按照专家的建议,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但是每次我提出建议,让他来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总是不耐烦地催促我继续讲,他似乎有思维惰性。我该怎么引导呢?

第一,给他换一本更好玩的书,因为他可能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根本不感兴趣。第二,改变你的提问方式,也许你的问题过于幼稚或者过于空泛,让孩子不知从何回答。第三,放弃提问,也许他已经被你问烦了。

烦恼:孩子都快到了上学的年纪了,还让我给他读故事。我是不是该停止了?

不要过早给停止。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把朗读描述为“孩子小学毕业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在13岁之前,孩子听力比阅读能力要强,所以他能够从你的讲述里听懂复杂有趣的情节,却很难自己看懂故事。此外,当父母给孩子见故事的时候,一些高级的词汇会通过你的讲述灌输给他。此外,即使孩子慢慢长大,读故事依旧是你们情感交流的非常好的方式。

烦恼:孩子已经习惯了图文并茂的绘本,我怎么才能开始给他讲以文字为主的长篇呢?

阅读习惯是满满培养出来的。父母可以从短篇绘本,过度到长篇绘本,然后是只分三五个章节的短篇小说,然后是100页以上的长篇小说。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对于每页内容的注意力时间来判断是不是可以延长内容了。

TIPS:4~6岁亲子阅读小提示

* 注意变换故事的长度,偶尔读一些内容较艰深的书,挑战孩子的大脑。

* 读完之后,请和孩子讨论,启发他的思想或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要变成一种测试。

* 好的绘本同样适合6岁的孩子。

* 孩子提出与内容相关的问题时,给他答案,或者和他一起找答案。

* 在孩子感兴趣的语句上做下记号,让孩子与书互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与“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相关文章
这篇教男人如何带孩子的好文!转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
常跟孩子“绕口令”,孩子聪明又
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
章莹颖事件,背后真相让人深思!
看过“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还看
10本,可以“玩”的图画书
多大的宝宝才适合背诗?
共情:汤姆也去幼儿园啦
5首季节儿歌让宝宝感觉秋意浓浓
男孩最爱的绘本TOP8
猜你喜欢
孤独症4大表现家长莫大意
关注宝宝成长预防自闭症
如何看待孩子的占有欲
宝宝的性格由什么决定
父母要学会看宝宝的“脸色”
关注宝宝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教宝宝如何抵制住玩具的诱惑?
培养小宝宝过硬的心理素质
“话痨”父母培养巧嘴孩子
请把人生七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孩子
让宝宝内心充满同情心的方法
培养宝宝健康心理9个“No”
教你帮助宝宝战胜恐惧心理
如何消除宝宝的不安全感?
培养宝宝的坚强性格
父母的小动作能给宝宝安全感
睡觉爱做梦的宝宝更聪明
暴力教育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心理障碍
宝宝“吃手”不一定是坏事
父母言行误区会让BB变胆小
宝宝认生是心理发育所致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宝宝怕黑不是“胆小鬼”
0到3岁是宝宝身心成长地基期
用美好的语言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了解宝宝的成长密码
哪些事能让宝宝自己做主?
11项技巧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分年龄段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12点帮助宝宝摆脱妒忌心理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十注意”
如何处理宝宝的认生情绪
宝宝认生,爸爸妈妈知多少
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害羞宝宝
如何改变孩子急躁任性好哭
孩子言行不一,家长该怎么做?
帮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
宝宝靠自我伤害来释放情绪
培养孩子自信,从三点做起
警惕!2岁小孩吃手可能是心理问
父母11种行为让宝宝自信全无
0岁起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
父母总是挑错会挫伤孩子
留心宝宝的嫉妒心理
小宝宝身上的大暴力全解析
父母怎么对待孩子的占有欲
对付逆反期宝宝妈妈需斗智斗勇
宝宝的精神最怕的四种饥饿
怎样养成宝宝乐观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