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舌头看宝宝健康状况?_早教资源-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早教资源 >如何从舌头看宝宝健康状况?

如何从舌头看宝宝健康状况?

2015-10-08

如何从舌头看宝宝健康状况?1

小舌头就是孩子健康情况的“晴雨表”。健康孩子的舌头应该是舌体柔软,伸缩活动自如,大小适中,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颜色淡红且口内无异味,即“淡红舌,薄薄苔”。

一、不要忽视地图舌

如果发现宝宝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落,好像地图模样的舌苔,这时候,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有地图舌的孩子大多是与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关系,要在治疗、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时,在饮食上多注意调理,要多喝水。

二、舌头发红 有浮苔:可能上呼吸道感染

宝宝感冒发热时,舌质会发红,通常手心发热而手背较凉。由于发热,会导致身体内的消化酶受到影响,所以通常宝宝的大便会比较干燥,这些情况经常会发生在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或传染性疾病的初期。

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在饮食上要多喝水,以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少吃冷饮、甜食,少吃肉及油腻的食物,夏天空调房内的温度不要太低,并且及时为孩子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

三、舌苔厚苔白腻:消化系统紊乱

有的小孩子看到喜欢的食物就会吃很多,而如果孩子吃得过多过饱,就会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这样孩子就会引起食积,此时,宝宝的舌苔厚,舌质红,苔白腻,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大便秽臭干结,口中会有秽臭味。

对于这种情况,在孩子的膳食安排上需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吃些粗纤维的食物,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药物,如果宝宝便秘,还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腹部按摩。

四、舌头上光滑无苔:需要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当宝宝舌头上光滑无苔时,说明宝宝津液耗伤,可能处于久病状态,这时需要及时就医。

而有时宝宝吃了某些药物或食品,往往也会使舌苔的颜色发生变化,这些均不属于病苔,千万不要将正常的舌苔误认为病苔,以免虚惊一场。另外,辨别舌质变化可作为孩子健康的参考,但绝对不能根据情况完全自行处理,必要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大班阅读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与“如何从舌头看宝宝健康状况?”相关文章
这篇教男人如何带孩子的好文!转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
常跟孩子“绕口令”,孩子聪明又
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
章莹颖事件,背后真相让人深思!
看过“如何从舌头看宝宝健康状况?”还看
美国父母如何给孩子讲故事
适合宝宝的经典音乐
手把手教你制作识字卡片轻松让宝
读书有道才能增长知识
经典儿童电影推荐:《祖国的花朵
猜你喜欢
专家传授正确教育孩子新方法
乐活·视野:荷兰零下4度幼儿园
5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看完后惊
教养·学习:请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陪孩子成长:如何牵一只蜗牛去散
爸爸育儿有妙招,6招hold住
0-3岁是大脑发育关键期家长能
六大抱怨让妈妈的爱被打折
教养·学习:从根本处教孩子
父母十种态度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日本另类开发右脑育儿新方法
你还在用pad早教吗?
家有特殊儿童爸妈如何应对挑战?
超级妈妈新标准:十八得了
正强化教育让孩子更受欢迎
海外育儿: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
乐活·视野:将环保种在孩子心中
“我从哪里来”——各国性教育读
不会早教?用早教机!
那些世界名门家族的教子智慧
妈妈须知的几个“什么时候”
父母怎样避免溺爱孩子
过年了,该怎样给孩子送礼物?
新式长假宝宝长途旅行安全指南
郭德纲微博发“教子经”引热议
这样早教,不会错!
4岁抓住时间的尾巴
德国父母也有“成绩单”
爸爸遭遇爱哭宝宝应分情况“解围
揭秘世界各国的儿童节
哈佛访学一年,让我懂得如何做父
“最强大脑”:失去快乐的成功值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为何会因子女
培养艺术宝宝应避免三大误区
父母须注意:3岁宝宝教育是个槛
言而有信:3.15热议儿童诚信
早教机的315维权
什么是爱?美国妈妈不解中国式“
带孩子安全乘坐飞机与自救逃生攻
一位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无名英雄——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
一次逃生教育可能让你的孩子免于
遇上恐怖分子,爸妈容易疏忽的问
注意!音响有可能会伤害到宝宝
错误的“鼓励”使孩子更自卑
探索·解读:让孩子用新鲜的眼光
十妈九错中国父母育儿教育常犯错
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4句话
很赞!美国爸爸的十条家训
家庭不正确教育“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