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宝宝边玩边吃?_行为/心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如何应对宝宝边玩边吃?

如何应对宝宝边玩边吃?

2015-07-17

学龄前的孩子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做一样事情,他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吃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宝宝就很难坐得住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在玩的时候,他能体验乐趣,也能发展智力。但是,如果每次吃饭,孩子都是边吃边玩,爸爸妈妈可要注意了。

宝宝边玩边吃的危害

1.影响消化吸收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进餐期间血液会聚集到胃部,以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宝宝边吃边玩就会使得一部分血液被分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减少了胃部的血流量,妨碍对食物的充分消化,使得消化机能减弱,导致宝宝食欲不振。

2.导致厌食

宝宝吃几口饭就玩一阵子,必然延长了进餐的时间,饭菜变凉,容易被污染,也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加重厌食情绪。如果饮食营养长期跟不上,将导致宝宝身材矮小孱弱。

3.养成做事不专心的毛病

边吃边玩会使宝宝从小养成做什么事都不专心、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拖拉等坏习惯,对成长不利。

边玩边吃坏习惯怎么破?

1、控制零食

宝宝零食吃得多,到吃饭时根本不饿,自然会影响正餐摄入量。所以,妈妈应严格控制宝宝零食量,特别是正餐前1小时绝对不能吃零食。

2、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吃饭时妈妈可以将宝宝抱到大餐桌边和家里人一起吃饭,看到大家都在认真吃饭,小家伙会收起贪玩的心。

3、饿宝宝一顿

宝宝不好好吃饭,许多妈妈会追着宝宝喂,结果反倒让宝宝养成不好的进餐习惯,所以,如果宝宝不主动吃东西,妈妈不妨饿宝宝一顿,当宝宝感觉饥饿时反倒会主动吃饭。

4、丰富食谱

宝宝对食物不感兴趣,可能与饭菜味道不香有关系哟!为了提升宝宝的食欲,妈妈为宝宝准备辅食要尽量丰富一些,颜色也要鲜艳一些,以便更好地提升宝宝食欲。

小孩子都喜欢新鲜的东西,总是几种固定的饭菜,做法也很单一的话,时间长了谁都会厌倦。父母可以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纯的米饭、面条,如将家里常吃的白米饭换成由黑米、白米和小米组成的“混合饭”。由于主食的色彩丰富,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食欲。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与“如何应对宝宝边玩边吃?”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
看过“如何应对宝宝边玩边吃?”还看
主要看气质?亲,其实孩子的气质
好妈妈传授批评孩子的技巧
帮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单亲家庭孩子的7大心理问题
如何让宝宝整夜安睡
猜你喜欢
美国宝宝的自信教育
别急着帮助孩子
警惕对孩子的“情绪暴力”
13个教育难题,13个怎么办(
家长必看!“爱”可能毁了孩子的
华人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外国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下)
多看1.5行,智力更领先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上)
早教到底要多早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六:合群
5个育儿“伪真理”(下)
你是否步入教育孩子的歧途
调皮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创造性早期教育从经典入手
别让家庭氛围毁了孩子
职场妈妈的育儿小窍门!
请给宝宝一种简单的生活
5个育儿“伪真理”(上)
家长必看:教育孩子的六种错误态
加拿大的早教体验之旅
“丢女教育”不可取
一个国际家庭的早教经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13个教育难题,13个怎么办(
让你的宝贝舒适又开心
于丹:训孩子不如尊重孩子
怎样解决宝宝认生的问题
婴儿早期教育专家有妙招
父母总是挑错会挫伤孩子
玩耍,培养宝宝社交能力
日本的“魔鬼”式儿童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向比尔盖茨学习“坏孩子思维”
“懂”和“不懂”的区别(下)
教育孩子是门“艺术科学”
外国父母培养领袖儿童的秘诀
“懂”和“不懂”的区别(上)
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美国家庭教育的12个法则
宝宝精力过剩妈妈有六招
男孩调皮不爱学习怎么办?
“80后”妈妈育儿方式大不同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应答者
荷兰夫妇育儿经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下)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无情
蒙特梭利和公文教育哪个适合你的
谨防“挫折教育”步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