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才艺培养 >普通家庭的孩子,有必要砸钱上兴趣班吗?
2018-01-29
研究证明,非认知能力(能坚持、能吃苦、能自控、好奇心)的培养,比认知能力(成绩好、智商高、够聪明),更加能够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加强孩子非认知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培养一门爱好,并坚持深入练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孩子喜欢练”和“家长供得起”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培养兴趣对非认知能力的加强,才可能更有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倚赖于认知能力,也就是可以在IQ测试中测得出来的智力水平,以及各种学习能力,要提高这些能力,就是尽早让孩子开始付诸练习。
这种“认知能力决定成功”的观点,叫做认知假设(cognitivehypothesis)。
不过,随着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科学家对于人类发展的深入研究,认知假设学说开始被广泛地质疑。
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孩子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我们在儿童时期给他们大脑灌注进去的知识,和发展出的认知能力,而是我们可以帮他发展出的一系列应对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由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Grit、自信心、社交能力组成的“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skills),也叫作个人特质或者性格。
1.美国的GED项目说明,仅有知识不足以让底层孩子实现人生提升。
来自于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Heckman曾经参与两个对认知假设的研究。
美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发起了一个针对高中辍学者的培训项目,叫做GeneralEducationDevelopmentprogram(GED项目)。
这个项目专门针对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的高中辍学者,无需读完三年高中,只要得到GED项目的知识培训,再通过一系列学术测试,只要成绩合格获得GED证书,美国官方就假设他们获得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用很短时间获得相当于高中文凭的GED证书,之后就可以进入大学或者去找工作了。
按照常理,既然这些辍学了的孩子通过了考试、得到了GED证书,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和认知能力理应与正常高中毕业者相同,未来发展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可是事实令所有人意外,在对获得GED证书的孩子做了长期跟踪调查后发现,即使这些辍学孩子获得了GED证书,依然只有3%的孩子进入四年制大学或获得大专文凭,而正常高中毕业者有46%进入大学。
不仅如此,在日后的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方面,持有GED证书的孩子,与高中辍学、且没有获得GED证书的孩子毫无二致。
这就是说,通过GED测试后获得的证书,并没能帮助辍学孩子获得更好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有知识不足以让底层孩子实现人生提升。
2.佩里幼儿园的实验说明,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不能给贫困孩子们长期的智商提升,但可以提供非认知技能,让孩子未来更容易成功。
获得了知识的孩子,为什么还会一路堕落到底?
Heckman教授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获得GED证书,却依然很堕落的孩子,其实都是聪明却缺乏非认知能力的孩子。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认知能力测试,却无法为自己长远考虑、为一件事坚持到底,也无法做到自律自控。缺失非认知技能,才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为了验证“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一论点,Heckman教授又参与了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开始于1960年,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老工业区,一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黑人区招募了一些低收入、低智商的家长和他们3-4岁的孩子,这个实验主要想观察,低收入家庭儿童经过高质量幼儿园的教育,认知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因为佩里幼儿园是一所两年制、高质量的幼儿园。
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进入实验者选择的PerryPreschool(佩里幼儿园),另一组则被自然放养。研究者对两组儿童展开长期跟踪调查,直到当时的小孩子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Heckman教授在实验中期加入研究组。
研究结果令科学家们十分不解。
在刚开始的阶段,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毫无疑问地得到了能力的提高,他们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获得了更高的成绩。不过意外的是,这种“智商收益”并未持久,到了孩子们都进入三年级的时候。读过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智商测试成绩与被放养的那组孩子毫无二致。就是说,一段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并未给贫困孩子们长期的智商提升。
又跟踪了数十年,他们发现,虽然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没有获得持续的智商提升,但与另一组被自然放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高中毕业率、成年后就业率更高,在40岁的年收入高于$25,000,且犯罪率更低、拿低保几率也更低。
这证明,经过两年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孩子,终究还是拥有更好的人生。不过,如果帮他们过得更好的原因不是智商提升,而是从佩里幼儿园学到的这些非认知技能。
研究者们发现关键信息在于小学老师对两组孩子“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能力的评估。“个人行为”记录孩子骂人、撒谎、偷窃、缺勤和迟到的频率;“社交发展”记录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这些和IQ无关的元素称为“非认知技能”。
“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件事,有了确凿的实证基础。
3.优秀学生、历史名人都有非认知能力上的共同特点。
并非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不重要,但我们无需过于强调智商、认知,而忽略了同样至关重要的非认知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拥有坚毅品格、自律自控,并能时刻保持好奇心、专注力,不拖延、社交强,那么学业出众、工作优秀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你去查看跨越身份、阶层逆袭成功的人物传记,就会发现他们都有非认知能力上的共同特点。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抽样调查了国内2008~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毕业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觉察到,这些孩子都有极其自律、善于自省、高度计划、好奇心强,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的共同点。
当我们在谈论普通孩子如何成功时,不应该仅仅抛给他“好好学习”四个字,而是要认真考虑,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孩子们获得宝贵的非认知技能。
练习一门爱好,可以磨炼非认知能力
未来孩子与孩子的区别,就在于谁的家长意识到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及早开始培养这些能力。
其中,进行一项爱好的练习,就是培养非认知能力的不错途径之一。
为什么要把爱好放在第一项呢?
这是因为,“努力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已经是人人都知道的前进路径。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找办法提高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其中,练习爱好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1.坚持下来的人,成绩更好、能力更佳
根据多年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拥有兴趣爱好,再加上练习和坚持,可以对孩子的成绩、性格、能力、学历,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曾有一项实验(Eccles,2003),收集了美国密歇根市来自10所学校的1800个六年级学生的数据,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到21-22岁、25-26岁,研究发现:
那些发展了爱好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未来各个年龄段行为问题更少,吸烟、酗酒、吸毒、逃课几率更小,而且更能够享受校园生活、厌学情绪较少,并且大学升学率更高,也比没有爱好的孩子更愿意追求高学历,未来职业成就更高。
此外,有爱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更强,在校内外更受欢迎;遭遇逆境时情绪更稳定,韧性更强,抑郁几率更小,精神状态更好;自制力、自尊心、自信心更强,对于自我认知也更为成熟和清醒。
2.有爱好的孩子在学业、社交、性格方面发展得更好
一方面,音乐、艺术、体育等项目的学习,的确有助于开发大脑潜力,也就是获得认知性的“硬实力”。
这是因为,0-12岁时孩子大脑的“黄金窗口期”,除了基本的思维、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艺术的学习也能事半功倍地增强大脑灵活性。
有研究表明,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孩子,普遍在数学方面的表现更好。此外,大脑中掌管音乐和语言的区域有所重叠,音乐和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韵律、音调和节奏,所以孩子对于音乐的学习、感知能力,又会促进他们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
还有研究表明,学习音乐可以增强空间感知、逻辑计算能力,对于科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等学科,也会帮助孩子增强理解。
同时,由各种激烈活动(庆祝、比赛、演出等)引发的激烈情绪,通常有助于激发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又可以帮助激活学习活动所需的记忆力。
所以,有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是坏事,不应遭到家长的打压,如果你的孩子喜爱运动,体育类的爱好可以增强孩子记忆力,不妨试一试。
另一方面,学习、练习爱好的过程中,孩子能发展出非认知性的“软实力”。
孩子能够从中获取自制力、尝到成就感、得到自尊自信,并发展出一些为人处事中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全力去赢的拼搏感,以及应对失败的韧性锻炼,在应对枯燥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出非凡的坚持能力。
那些需要竞争的兴趣活动,能够培养出领导力、沟通力、表达力,还有竞争意识和人性洞察力。
3.普通家庭的孩子,究竟要不要坚持爱好?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练习爱好,并非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唯一途径,通过爱好加强非认知能力,只有在满足“孩子喜欢练,家长供得起”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如果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家长就需要进行再次权衡。
第一个条件是,“孩子喜欢练”。
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在遇到困难、感觉乏味的时候,对爱好失去兴趣,那么这时候,什么样的孩子需要继续鼓励练习,而什么样的孩子,就应该适可而止、放弃练习呢?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有情绪抵触,但通过家长给予放松时间、进行兴趣引导后,孩子依然愿意练习,或者孩子本身就希望在这个领域成为佼佼者,那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平台期,鼓励他们坚持不懈、继续练习,顺便培养一下孩子的坚毅力。
然而,假如孩子对于学习的乐器非常抵触,甚至到了茶不思、饭不想,一提起乐器就火冒三丈、怒发冲冠的地步,那么与其让练习爱好影响亲子关系,不如果断放弃,让孩子通过运动、读书,或坚持其他事情,加强孩子的自控力、坚持力。
第二个条件是,“家长供得起”。
就好比钢琴,不知从何开始,钢琴似乎成为了中产家庭的标配,仿佛不然孩子学个钢琴,那么就彰显不出这个家庭的高雅品味,也无法让人看出父母对孩子不遗余力的培养。
于是,“学钢琴”便成为了无数孩子童年的家常便饭,当然也是部分孩子的童年阴影。
就像文章开头的故事,S君家里有钱,父母供得起,学钢琴不会太影响家庭财产状况,而S君不想练的时候,其父母面对“钢琴费用、学费、时间”等高昂的沉没成本,做出了“及时止损”的选择,而没有因为过多的沉没成本,而继续做出无谓的投入。
不过,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钢琴的学习费用,着实占了家庭预算的一大部分,如果再想找更好的老师,恐怕预算更加吃紧。
而对于这样的家庭,如果孩子像故事中的L君一样,天赋异禀、吃苦耐劳、懂事听话,再招老师喜欢,那么家长做出孤注一掷的选择,牺牲掉自己的事业机会,忍受着孩子对自己的厌恶,用严苛到不近人情的手段,逼迫孩子练习,那么我们无话可说。
但如果孩子自身天赋平平,家庭负担过重,父母就不应该再紧盯着沉没成本的可惜,也不要为了营造一种“富足中产、高雅品味”的假象,而持续在钢琴上做无谓投入,更不应该以“我都花了这么多钱”为理由,逼迫孩子练习。
这就和明明年入10万,却一定要让孩子读一年20万的贵族学校一样,也许你表面上让孩子进入了一个精英环境,但20万只是学费,要想真正融入这个圈子,孩子可能还需要每年几次国外旅行、参加各种烧钱的生日派对,再多学习几门“贵族爱好”,这些你确定都能负担得起吗?
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不被高层圈子所接受。
结论:
练习爱好,家长需要以平常的心态,接受孩子可能天赋平庸的事实,并做好投入打水漂的心理准备。
如果两个条件都满足,那么家长可以投入足够多,爱好应该也可以成为孩子人生的一大亮点;但倘若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那么就应该再三权衡;而若是两个条件都不满足,那么就果断放弃,人生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上一篇:看完这篇文章,给孩子报兴趣班再也
下一篇:家庭教育中必知之宝宝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