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_学前教育-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8-01-29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这句话带来的恐慌,曾经贯穿一代人的成长。

无数家长将它放大,极端化,然后作为自己的育儿座右铭,用它剥夺孩子被爱的权利,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陈姐每次上街,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亲昵,就会远远地站着,看上很久,然后长长地叹气。

陈姐的女儿十二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别孤僻,而且讨厌与人肢体接触。

有次一起过马路,陈姐想牵女儿的手,女儿竟像触了电一般,一下子就甩开了。从那次起,陈姐开始观察,她发现,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勾肩搭背牵手挽臂,而她的女儿,却总是踽踽独行。

陈姐夫妇询问女儿,可孩子拒绝与他们沟通。不得已,带她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和女儿聊了几次,初步得出结论:幼时孩子长期生活在思想紧张、精神焦虑的心理状况中,长此以往,就诱发了肢体接触恐惧症。

而罪魁祸首,竟是父母的严格。

陈姐对女儿,从没惯过。一岁多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起自己洗小衣服,和小朋友起冲突自己解决。每当女儿撒娇或者求助,陈姐都会将她推回战场:“不惯你这臭毛病!”

女儿八岁时,有一次回家哭着和她说:“妈妈,你帮我去打小武!”陈姐不仅没问原因,还一脸嫌弃:“哭什么!没出息的样子!早跟你说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们干嘛!”

后来,孩子再没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

孩子越长大越顺从,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太过严格,就变成了冷漠。想起过去对孩子的严格,陈姐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孩子敞开心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陈姐说:“在我们带孩子的那个年代,大家都说惯孩子就是杀孩子。为了让她独立,我只好狠狠心把她推出去。谁能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2

惯子如杀子,可这里所说的惯,是极端化的娇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纵容孩子去挑战别人和社会的底线,而不是,连最基本的爱和支持都不给。

被严格要求的孩子,短线上很容易赢过同龄人。可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你好”为由的过度克制,都会变成孩子成人后无法疗愈的心伤。

就像陈姐的女儿,她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出于自我保护,便把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在避免灰尘的同时也隔绝了阳光。

这样长大的孩子,对于爱的把握能力往往会矫枉过正。因为她们没被正确地爱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更别提爱他人了。

有位旁人眼中优秀无比的女生曾在微博写到:我羡慕所有在坦然的爱里长大的小孩,像我这种从小到大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自己哭完自己擦眼泪的人,别人给得多一点就会惶恐不安,为了想要多一点点爱,又要去飞蛾扑火。

我很感谢父母让我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时也会觉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错过了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和接受爱的能力。

而爱,恰恰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得不到时就飞蛾扑火,得到时又诚惶诚恐。在爱里患得患失的成年人,他们的字典里缺这两个词:安全和平衡。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3

中国的父母,素来内敛,不会在言语和肢体上对孩子表达爱意。唯一的出口,就是行为上的体现。

可还是有许多父母,因为害怕惯大的孩子没出息,“理性”地关闭了这一出口。

这是一代父母的认知局限,也是一代孩子的隐痛。

我的好朋友一一,母亲早亡,又自小家贫,所以从认识起,她就一直带着两个标签:“单亲家庭”和“贫困生”。

可她身上,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相反,她很开朗,也很热情。对于家中单亲、贫穷的状况,毫不忌讳,说起来云淡风轻;有时朋友们物质上的帮助,她也会坦然接受,真诚道谢。

有一次,她讲了一件儿时的小事,我听了触动很大。

那次有个亲戚来家,拿了一小包糖。亲戚走后,父亲把一小包糖都塞给她,然后带她下地干活。那一整天,她都坐在树下吃糖,后来舌头发疼吃不下了,就把剩下的糖,都剥了糖纸泡入水中。

父亲收工时,她正在拿糖水倒地上吸引蚂蚁,于是嗔怪了一句:“臭丫头,宁愿喂蚂蚁也不知道给我吃一块啊!”

说这件事时,一一的语气是自责的,她说:“那时我真是不懂事,都不知道主动分享一块给爸爸吃。”

可她的表情,却格外的温暖柔和,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情境之中,变成那个被父亲宠溺着的幸福小孩。

听完那个故事,我忽然找到了一一出身贫苦却能豁达平和的原因。因为“惯”,因为父亲从小无条件的爱,让她的内心丰富而充盈。

哪怕贫穷,哪怕单亲,来自父亲那份深沉又直接的爱,就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个被爱包裹着惯大的人,有着充足的爱的库存,所以内心充实,没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影响,心态平和坦荡。

在爱中长大的人,才会修得一颗平常心。

《爸爸去哪儿》播了这么多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第一期时,村长对石头的一次小采访。

村长问:“你觉得爸爸爱你吗?”

听到问题后,石头眼神飘忽,脸上写着不自信和不确定。

他犹豫了很久说:“有时候会爱我吧。”“不爱我的时候,就不理我呗。”

石头的表情和话语刺痛了我心中那个没长大的自己,也唤醒了已成为妈妈的我。

世间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可是如果父母一点都不肯惯着孩子,传达到孩子那里,就会变成不一样的答案。

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你不惯着我,就是不爱我。

而“父母不爱我”这样的想法,会写入孩子的潜意识,令他终其一生都逃不出“身后空无一人”的孤独感。

孩子,原本就是用来“惯”的。

被惯大的孩子,内心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也会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知道,父母是他们永远的退路和归属。

所谓“惯”,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爱去富养孩子。容许孩子在父母前面偶尔撒娇、偶尔自私、偶尔无理取闹,放任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父母之爱,应该理性,可不应该过于理性。

所有的严格,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之下。而充分的爱,表现出来一定是娇惯。

请多多地“惯”着孩子吧!趁他还小,还需要,还依赖。

别等孩子大了,远了,徒留后悔。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中班歌唱活动《吹泡泡》优质课-湖南:秦枫.rmvb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与“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还看
开学季,拼的就是“娘”
学会让孩子爱你
美国孩子如何过寒暑假?
家长,你有“教育焦虑症”吗?
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猜你喜欢
闯关!史上最强悍5关绕口令
且行且谨慎:海外生子可享受的福
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对的起跑线
德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让我的爱陪你一起成长
杨澜谈育儿: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
不同国家的孩子,不同的成长方式
石岚:唯有“爱”与“陪伴”,换
总统也“抠门”:奥巴马这样教女
韩国:周末带孩子到乡间寻找快乐
探索·解读:孩子,我把作文变简
创意照片:你会这样给孩子拍照吗
乐活·视野:五岁孩子携勇气,登
乐活·视野:全港10大最贵直资
从AA制看中西方教育:没有人替
德国:宝宝学外语,最好2岁开始
乐活·视野:日本孩子10岁前一
如何培养宝宝学习国学的兴趣
无痕教育,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孩子:你的人生有三件事千万不能
早教,从“模仿”开始
最强大脑:林丹不是一个好榜样
美国“带孩子上班日”,了解职场
日本家庭作业:每天拥抱妈妈三分
灌注爱的土壤培养宝宝好人格
高温来袭避免宝宝中暑有绝招
母爱最伟大,每个妈妈都有超能力
50条绝招教你打造漂亮女儿
探索·解读:活的出色,生命何妨
“双语宝宝”养成记4个误区别触
伟大的母亲,操劳的一生
陪伴宝宝成长是一个甜蜜的过程
教养·学习:十招让子女开心快乐
日本幼儿园里的性教育:充分利用
不可思议德国妈妈的放养教育
隔代教育:外婆抚养出来的美国总
乳房的故事:一位85后超级奶爸
老舍教子八法:“不以儿童为玩物
中国父母的反思:孩子,我不欠你
小故事大道理:培养孩子很简单,
小心!家里危害宝宝的三种东西
你经常对孩子说的词都有哪些?
小心!这些花草有毒,孩子千万别
乐活·视野:华德福,幼儿教育四
不做“低头族”父母,亲子关系更
穷养富养,都不如好好教养
家庭教育中需注意的“三应三忌”
探索·解读:为孩子的创意解锁
周玥赟: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
雨季来临!如何带宝宝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