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做好这3点,跟孩子做朋友
2017-12-19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自家孩子其他哪点都好,就是什么事都爱憋在心里,在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一个字都不说。过分逼问他,还会引发矛盾,朋友哪怕发现了孩子有异常,也只能干着急。
不止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有些吃瓜群众对事件真实性表示疑问:要是真被伤害了,孩子怎么会不告诉父母呢?
许多网友纷纷站出来现身说法,“有啊!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
其实这样的孩子一直不在少数。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喜欢跟父母说?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软弱
尝试受挫:告诉家长后非但没有被安慰,还被教训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朋友的故事,朋友说她一年级住校时钱丢了,没敢跟父母说,自己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每天一包,每次掰一小点。
因为她清楚记得上次钱被偷了告诉妈妈后,得到的回应是:“怎么就你的钱被偷了,没见别人的钱被偷呢?”
许多时候,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可以依靠我,我永远支持你”的形象。甚至告诉了父母之后被指责、被中伤,得到了又一层伤害。
孩子很聪明也很敏感,父母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哪一句话哪一件小事就让孩子对他们失望。他会觉得父母跟自己不是一个阵营的,自己是被孤立的。
早期亲子依恋建立的缺失,导致了这样情况的发生。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重视孩子跟你分享的时刻
当孩子首次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外发生的事情时,如果家长忽视或者不感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们今后的分享热情,次数多了,和父母交流的冲动就会逐渐消失殆尽。
缺少了亲子必要的沟通交流,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也越来越不亲近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才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充斥在他们生命的初期。
于是看似正常的亲子关系下,矛盾和隔阂实则在悄悄产生,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渐渐地就不愿意告诉父母。
所以说,当孩子在跟你分享、倾诉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并给予正面的回应。
也许他的语言是不完整的,是缺乏逻辑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听,尽力去与孩子共情,孩子都会感受到。
一个骄傲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关切的询问、一个安慰的拥抱,都是积极有效的回应。用你的感情来帮助孩子强化正面的情绪,疏导不良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一份不错的体验。
只要母亲足够细心,父亲对家庭有足够的责任,只要你重视每一次孩子主动和你交流的时刻,那么孩子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了然于胸的。
2.家长要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信任是相互的。一个不信任父母的孩子,又怎么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们分享呢?
经常有这样的父母,遇事总爱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
比如孩子说自己在外被欺负了,他们这样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你肯定有问题。”
还有的家长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先是温柔地告诉孩子,宝贝儿,你什么都可以跟我们说,爸妈不会责怪你的。但是当孩子真的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暴跳如雷。
反复无常的态度让孩子恐惧,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索性都闷在心里。
信任孩子、遵守承诺,是做一个好父母的基本,也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建立和小孩之间的信任,父母要绝对的理性、耐心、包容、温柔。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花心思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抱怨孩子没有像大人那样懂事。
3.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法
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做事简单粗暴,对孩子特别凶,孩子不论碰到什么事儿,上来先训斥,甚至打骂,然后才去替孩子处理问题。哪怕是无法避免的错误或者根本不是孩子的责任,他们也会训斥。
孩子面对着这样的父母,就会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不敢让他们知道自己犯错或是表现得不够令人满意。
但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不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会不会给他带来一顿训斥和打骂。
这种告诉父母后得到的心理恐惧,远远大于他们自己受到的伤害。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只好选择遇见任何事都不跟家长说。
孩子年龄再小,最能够分辨的一点就是谁和我“是一边的”,如果他知道不管自己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是和自己“一边的”,那么就会消除心中一切障碍,有勇气、有胆量去表达。
所以每次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怎么教训他,都不能破坏“你和他是一边的”这个底线。
遇到问题就事论事,让他明白他在这件事上错在哪里后,强调犯错了并不代表不是好孩子了,只要懂得改正,爸爸妈妈仍然爱你。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当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愿意跟你说时,父母会发现,虽然你们天天一起生活,实际从他很小开始,从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开始,你们就已经相距很远了。
不要让他变成在父母面前沉默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温暖、保护和指导。
爱他,就马上行动。
上一篇:父母各自赋予孩子什么品质?
下一篇:不吼不叫,是父母的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