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叫《亚洲父母道歉指南》的“书”,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偷窥了我的生活)
因为内容过于真实,网友们纷纷跳出来亲自认证:
别的国家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国,父母向孩子道歉,一直是件挺难以启齿的事。父母经常知道自己错了,明明心里爱着孩子,表面却一副死鸭子嘴硬的气势,不愿轻易低头。
中国式父母的道歉方式
在近期热播的《小欢喜》中,黄磊让海清向儿子道歉,海清满脸为难的说:“我说不出口”。
(孩子内心:道歉说不出口,骂我的时候怎么就发挥的那么淋漓尽致)
但在黄磊的苦劝下,海清还是来到儿子房间,打算向儿子道歉。儿子看到妈妈进来,正站起来准备迎接妈妈的歉意,结果海清一开口,我就给跪了……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黄磊对海清行为的一脸懵逼,真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尽力在表演,而该配合我演出的你,却视而不见。
因为说不出口,中国式父母最后往往选择通过生活上的交集,来委婉的表达他们内心的歉意,例如:喊孩子吃饭、给孩子递碗筷、夹个菜递个纸巾、或者故意找些话题和孩子搭话。
这些行为的潜台词是:我已经给你台阶下了,你懂事的话就接过和解的橄榄枝;不懂事的话,收拾下行李老子送你去贫困山区参加《变形计》。
当然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拒绝道歉,还是有一部分父母是勇于向孩子道歉的,只是这种道歉的表现形式是:“所有的道歉都夹带着条件”。
在《少年说》里,有个学了7年舞蹈、特别有天赋、又特别热爱跳舞的女孩,因为学业被母亲勒令叫停跳舞。
妈妈态度还不错,承认自己扼杀女儿“舞蹈梦”是不对的,同时表示愿意让女儿继续跳舞,但是!!必须在“学习进入全校100名的时候”才行。
女孩被气哭了,因为在这所学霸云集的重点中学,妈妈的这个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妈妈开出的条件,等同于拒绝。
于是女孩边哭边喊:“这么高的要求,老娘我做不到~~~~”
就这样讨价还价,最后妈妈同意:“不能低于150名!”
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孩子以为父母真心诚意的道歉,谁知道竟是一场大型谈判现场,而且还要在全校师生面前立flag ……
真是走过人生最长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
这类父母比较可爱,他们在发现做错事或错怪孩子后,能立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对孩子也心存愧疚。但是,又拉不下老脸给孩子道歉,于是,就选择以物质来代替道歉。
惯用句式一般有:
“我给你买个冰淇淋,你不要生气了,好吧?”
“那你自己挑个你喜欢的玩具,以后不要再说妈妈错怪你了。”
当然,等孩子大点了,一般就直接用钱解决问题:
(嗯嗯~~不知道这类父母还缺孩子吗?我正好缺父母呢~~)
有的父母则直接用宠物,来虏获孩子原谅:
这类父母心里有这样一道公式:自己错了+给孩子买买买=对不起
搞得许多孩子都忍不住想父母多犯点错,这样,离承包隔壁老王便利店的梦想,就不远了。
因为羞耻和权威
父母不愿正面道歉
面对父母五花八门的道歉方式,孩子们其实心里早就默默掌握了父母道歉的套路,但为什么父母宁愿在犯错后假兮兮的和孩子搭话,都不愿真诚的说出“对不起”三个字?
一个原因来源于父母犯错后的羞耻感。心理学上,羞耻感的成份非常复杂,包含了自卑感、敏感的自我意识、愤怒、被压抑感以及恐惧等各种情感,会让父母产生“我不是好父母”、“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带来的消极感,让父母无法坦诚的向孩子正面道歉。
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对“权威”的捍卫感。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不再是童年时期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涉及到孩子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
这种冲突让父母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继续参与到孩子的人生,父母往往拒绝直接向孩子道歉。毕竟父母曾经被上一辈这样“压迫”了几十年,好不容易翻身农奴把歌唱轮到自己当家作主了,哪有轻易就向孩子道歉妥协的道理。
父母道歉
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认同
《正面管教》一书曾提到:孩子的两大主要需要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如果这两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觉得沮丧。
一方面,孩子希望父母道歉,其实并不是真要听父母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孩子会将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孩子产生归属感。
另一方面,父母向孩子正面道歉,是孩子学习处理和其他人发生矛盾最有效的模仿对象。从小父母告诉孩子,做错事了要及时向别人道歉,结果父母错了却不愿道歉,这种言行不一的方式,会影响孩子和他人相处的方式,进而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
从小父母告诉孩子,做错了不要只会责怪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现在父母在孩子身上找起刺来一个比一个犀利。
从小父母告诉孩子,物质上的富有无法替代精神上的富足,结果父母却用物质一次次弥补对孩子精神的亏欠。
从小父母教育了孩子那么多,结果最后食言的却总是他们。所以孩子心里会感到痛苦,因为他们逐渐从父母身上发现了太多不完美,而且,父母还不太愿意承认他们的不完美。
于是到了最后,往往变成孩子迁就父母:
(孩子内心:我没有错。嘴巴:有,都是我的错!)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曾提出:“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
因此,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和正确的自我认同,父母需要向孩子道歉。
真正的道歉是达成和解
但生活中,即便父母愿意低下头道歉,有的父母说的“蜻蜓点水”,完全不走心;有的则故意找理由或者用孩子其他的错误来批评或者搪塞孩子,从而掩盖自己的窘迫;有的父母,更是说的理直气壮,仿佛孩子才是错的那个……
孩子也觉得,明明父母向我道歉了,可是我为什么还是觉得拧巴?
问题就在于父母说“对不起”的态度和方式。错误或者敷衍的道歉方式,表面上看孩子和父母相安无事,内心却从未达成和解。
正确的道歉打开方式,应该是了解彼此的感受,用积极的态度,达成一致的和解:
父母可以回想下自己曾经背过的锅,那种愤恨不平的心理,和孩子受委屈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方式,可以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对孩子来说,比起“对不起”,一句“妈妈(爸爸)理解你”,更能触动他们。
父母可以在表达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后,再向孩子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或者说明犯错的原因,例如“我刚才确实是因为太生气了,所以没控制住”、“我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就向你发脾气”,这种描述性的言语,比起单纯蜻蜓点水式的“对不起”,更能让孩子理解父母当时的感受,也能触发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
普通父母道歉,一般就甩出个“对不起”,简单粗暴完事,至于孩子感没感受到诚意,全靠自己领悟。精明的父母,则会在道歉的同时,将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立下flag:“刚才的事是妈妈(爸爸)错了,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下次在遇到……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做,互相监督,一起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你觉得怎么样?”
这种表达方式,既完成了一场真心实意的道歉,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自然也就能开心的接受父母下一步的意见。
错误本身本不可怕,态度才是最重要。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有时候父母的道歉,并不能成为孩子治愈伤口的琼浆玉液,但正确的道歉行为,却可以引导孩子:你以后应该要做个怎么样的人。
最后,为了给父母“吃饭了”的道歉方式一个台阶下,善解人意的中国孩子们也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接受父母的歉意,不然,怕是连饭都莫得吃了~~~
上一篇:宝宝秋季拔高冷知识!
下一篇:学堂激励孩子的,每个家长都应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