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中暑了应该怎么办?-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优生优育 >备孕百科 >小朋友中暑了应该怎么办?

小朋友中暑了应该怎么办?

2020-05-11

夏天到了,带小朋友出游的机会也多了。但是,在炎热的天气里,小朋友很容易会中暑。假设是在郊区景点,没医院没大夫又该怎么办?儿科李荣辉主任推荐急救一招——掐三穴:人中、合谷、内关。

小朋友中暑了应该怎么办?1

在户外游玩时,假设天气很热,第一要时刻注意小朋友的一举一动。假设发现本来玩得很高兴的小朋友突然精神差了,还出现头晕、头疼、面色苍白、恶心、动作不协调等情况时,说明小朋友已经先兆中暑了。这时要赶紧把小朋友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掐小朋友的人中穴、内关穴以及合谷穴,或者身边有带针之类的物体,可先将其用火消毒,然后用针浅刺人中,并挤出血滴,这两种方法对于大汗虚脱的小朋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还能够通过按摩穴位来让小朋友舒服些。方法非常容易,找到小朋友后颈部大筋两旁凹陷处,与耳垂平行处的风池,以食、中指一起按摩,以及找到小朋友下嘴唇正下方的凹窝承浆穴按压,可以达到放松颈肩部肌肉、缓解头晕头痛、生津止渴的效果。

同时,可以的话的要给小朋友喝点糖盐水,要注意的是:不能过量饮水,尤其是热水。由于过量饮用热水反而会使小朋友大汗淋漓,造成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还会引起抽搐。一般两三岁的小朋友每隔一小时饮用30~50毫升即可,但是,假设小朋友出现高热,即体温达到38摄氏度以上,则尽快送医院处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预防。带小朋友出游时,一定要让小朋友戴帽子,爸爸妈妈们还应带点盐,有车载冰箱的可以带点绿豆汤、西瓜汁,十滴水、人丹等抗中暑药也是必带的。

总结:小朋友中暑了怎么办?可以的话的要给小朋友喝点糖盐水,要注意的是:不能过量饮水,尤其是热水。还能够通过按摩穴位来让小朋友舒服些。或者身边有带针之类的物体,可先将其用火消毒,然后用针浅刺人中,并挤出血滴,这两种方法对于大汗虚脱的小朋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小班律动游戏《毛毛虫变蝴蝶》优质课-江苏-魏云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与“小朋友中暑了应该怎么办?”相关文章
孩子讲这3个口头禅,家长要警惕
金秀警方返还赃物获群众点赞
换季等于生病?宝宝秋季高发的4
这五类家长带娃,很容易被人贩子
一孕傻三年,你怀孕时都做过哪些
看过“小朋友中暑了应该怎么办?”还看
妈妈常说这几句话,孩子的情商会
童年的“玩耍”很重要,会“玩耍
“3岁看大,7岁看老”你信吗?
斗罗:七怪吸收药草成功,荣荣发
多注意这3点,就算父母不是很高
猜你喜欢
新妈妈产后的常见疼痛症状及分析
产后会阴疼痛的缓解方法
新妈妈产后应该预防的疼痛有哪些
新妈妈产后的常见疼痛症状及分析
新妈妈产后最常见的炎症及防治措
导致产后新妈妈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产后疾病的正确应对方法
何谓的产后月子病有哪些表现症状
鹅口疮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哺乳期发烧能喂奶吗?
产后腰酸背痛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产后新妈妈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新妈妈产后最常见的炎症及防治措
产后妈妈发热的食疗方
新妈妈产后4种疼痛的应对方法
产后性冷淡的关键因素
产褥期发热的饮食原则
新妈妈哺乳期便秘的治疗方法是什
新妈妈哺乳期间能吃的药有哪些?
新妈妈产后脱发该怎么办?
新妈妈哺乳期感冒了吃什么药最好
新妈妈产后最常见的炎症及防治措
新妈妈产后预防子宫脱垂的方法有
新妈妈产后预防痔疮加重的方法有
产后妈妈易感染的疾病与缓解对策
产后妈妈易感染的疾病与缓解对策
新妈妈产后缺乳的食疗法
导致产后新妈妈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新妈妈产后预防疾病需注意的6大
导致新妈妈产后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产褥期的后遗症有哪些?
导致产后新妈妈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产后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产后妈妈易感染的疾病与缓解对策
产后妈妈易感染的疾病与缓解对策
产后新妈妈预防乳腺炎的方法有哪
产后腰腿疼的防治方法
产后月子病该怎么治疗?
导致新妈妈产后腰痛的主要原因有
新妈妈须知产后腕关节痛的自我治
产后排尿困难是怎么回事?
新妈妈产后患尿失禁的表现症状预
有效预防产后脱发的方法
产后新妈妈便秘与哪些因素有关?
哺乳期发烧该怎么治疗?
新妈妈产后腰疼的原因
如何缓解产后背部酸痛症状?
新妈妈应怎样预防产后脱发?
产后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措施
产后盆腔炎的病因及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