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宝宝的家庭护理不容忽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新生儿百科 >新生儿护理 >早产宝宝的家庭护理不容忽视

早产宝宝的家庭护理不容忽视

2017-10-09

提早来到这个世界对宝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相比于足月出生的宝宝,早产儿的身体提货抗力很差,刚出生的时候不仅需要小心护理,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的护理都不容忽视。

早产儿家庭护理应注意7点

1、预防感染:宝宝的房间应避免过多的人员走动,尽量不带宝宝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宝宝的生活用品应清洁,宝宝的房间早晚各通风15分钟,必要时每周用食醋熏蒸房间一次。

2、保暖:宝宝房间的室温冬天宜维持在26~28℃,夏天宜维持在22-24℃,体重小于2000克的宝宝在寒冷季节不宜洗澡,可适当擦澡。

3、喂养:早产儿出院后首选母乳喂养,无母乳,选择合适早产儿奶粉,奶头孔大小适宜,严格按奶粉说明配制。奶瓶、奶嘴每次都要清洁消毒。如宝宝吃奶好,每天每次可给宝宝增加奶量5-10毫升,自生后2周开始到2岁期间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钙剂、鱼肝油。

4、抚摸:早产儿出生后生活能力低,抵抗力差,加上宫外环境突变,往往不易适应,更渴望被人抚摸或紧紧拥抱。儿科医生表示,母亲的体温比暖箱要好得多,早产儿在母亲的怀中体温会逐渐升高,如果早产儿不舒服或生病时,母亲或医护人员及时抚摸会使哭叫的孩子平静下来,非常有利于疾病康复。

5、运动:儿保专家认为,早产儿越动越聪明。宝宝问世后,洗温水澡可视为人生的第一堂运动课,有条件让小宝宝游泳也是一种较好的运动方式。

6、留心观察:由于早产儿是在机体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身体机能有可能受到一些影响,因而如发现“与平常的样子不同”,就应该及时留意以免延误病情。

7、注重体格检查:早产宝宝出院后,妈妈要定期带他到儿童保健机构进行体格、营养等检查,出院后6 月龄以内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以便及时发现在养育中的不足,促进宝宝的健康发展。定期给婴儿测量体重,观察婴儿体重增长情况来判断奶量是否充足。一般应每月或两个月给婴儿称体重一次,一个健康的婴儿每月应增加体重500克~1000克。若婴儿体重增长不足,可能是吃的奶量不够或生病,应仔细寻找原因,必要时到医院检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室内游戏-采蘑菇》幼儿园小班,皇海波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大班综合活动《奥运地图》优质课(蒋静).avi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与“早产宝宝的家庭护理不容忽视”相关文章
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新生儿黄疸是
新生儿基本护理如何照顾新生儿
新生儿脐带怎么消毒新儿脐带护理
新生儿冬天如何照顾新生儿如何快
新生儿到底需不需要嗮太阳原来还
看过“早产宝宝的家庭护理不容忽视”还看
新生儿脐带的护理方法
男女宝宝的私处护理方法
新生宝宝脐带问题的相应护理方法
给宝宝喂奶使用奶瓶的选用
如何给宝宝选择衣服
猜你喜欢
早产儿降临你准备的怎么样?
宝宝第一次沐浴注意事项
早产儿更需要疫苗的保护!
如何呵护“早到的天使”
新生儿头颅血肿并不可怕
温箱宝宝谨防失明
对待巨大儿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护理有“四要”
怎样避免新生儿意外伤害事故
新生儿肚脐异常怎么办?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新生儿保健(图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新生儿(图)
吸氧早产儿莫忘筛查眼病
早产宝宝的生理特点
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早产儿为何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窒息儿和早产儿会有后遗症吗
早产儿能依正常时程打疫苗吗
新生儿的教养十分重要
刚出生的早产儿容易染细菌
早到的宝宝更需多呵护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高危新生儿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新生儿营养上(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早产儿(图)
早产儿的喂养经验
早产儿家庭护理“三道关”
保护好宝宝的脐部
早产宝宝的护理原则
宝宝螳螂嘴千万不能用针挑刀割
26种症状新生宝宝应去医院
早期怎样发现新生儿克汀病
给孩子“喂药”的十大错误
宝宝未闭的囟门碰不得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新生儿营养下(
早产儿比足月儿更易患脐疝气
妈妈怀抱胜暖箱更适合早产儿
新生儿保健工作注意事项
怕受“二茬罪”选择剖宫产不明智
超低体重早产儿救治9要点
早产儿出院后光护理还不够
新生儿不宜用的药物
早产或晚产的新生儿易患脑瘫
早产宝宝多重才是安全范围
帮新爸妈一起了解新生儿反射(图
早产儿如吸氧不当会失明吗
有早产家族史女性易生早产儿
保护新生儿的要点
宝宝胎记是病吗
早产宝宝易患厌食症
早产宝宝要用“袋鼠式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