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胎-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孕期百科 >妊娠终止 >死胎

死胎

2015-03-30

所谓“死胎”,是指胎儿在母体子宫中死亡。死胎常常会在孕早期出现,虽然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是对于孕妇来说,必须要清楚相关概念,以便防范死胎的形成。那么死胎有哪些症状?引起死胎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死胎呢?

什么是死胎

死胎是指胎儿在正常出生之前,即在母亲子宫内死亡,且一般发生在怀孕20周以后的宫内死亡现象才称死胎,不足20周一般称为流产。

引起死胎的常见原因

1.孕期高血压

怀孕期间孕妇高血压容易阻碍胎儿氧气以及养分的传输,进而导致胎儿因缺氧或者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2.胎盘早剥

由于外部撞击等原因导致胎盘早剥,也是致使死胎的一大常见原因。

3.早期破水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早期破水很容易会引起孕妇子宫内发生感染,严重可致胎儿死亡。

4.孕妇贫血

女性在怀孕期间出现地中海型贫血等贫血症状时,也极易引起死胎。

5.细菌性感染

女性在妊娠期间如果感染到弓形体病、风疹等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在24-27周发生死亡。

6.孕期过长

孕期超过42周,也可导致胎儿窘迫,引发死胎。

7.难产

难产及分娩过程发生意外,致使胎儿窒息,也是引发死胎的常见原因。

除上述原因之外,孕期过度饮酒、抽烟,患有糖尿病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诱发死胎的发生。

针对死胎的检查

(一)X射线检查

通过X射线检查胎儿是否死亡,受到时间的限制,一般来说,胎儿死亡早期并不能通过此检测方法检测出来,而是要等到胎儿发生变形之后,才能根据其腹部出现的显著X线征象才能加以确定,这些显著的征象包括:

1.形成气体

一般妊娠晚期胎儿死亡后6小时—10天会有大量的气体产生并集聚在死亡胎儿的大血管以及软组织部位。但这种现象一般只发生于妊娠晚期的死胎。

2.胎头出现晕征

这种征象与胎儿水肿极其相似,胎儿死亡后最先出现,头皮下的脂肪因积液积聚而掀起产生晕征,该征象发生在胎儿死亡48小时内。

3.颅板塌陷

胎儿死亡七天之后,随着其颅内压力的降低,颅骨会逐渐变形,进而发生塌陷。

4.脊柱成角

胎儿脊柱的张力会随其死亡而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进而会出现脊柱向后弯曲成角的征象。

(二)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的征象会由于胎儿死亡时间的不同而有微差。

1.胎儿死亡时间较短时,用超声波检查可能仅显示出各部位血流停止、脐带血流停止、无胎心脉动,但可能并不能显示出其他生理机能的异常,比如说骨骼的回声此时还是正常的。

2.随着胎儿死亡时间的延长,其他生理机能的异常逐渐显示出来,如颅骨、腹腔等回声异常、水肿现象突出等。

死胎有什么症状

胎儿在宫内死亡之后,在临床上会显示出一系列的症状,比较典型的症状有:

1.孕妇子宫停止增大

一般情况下,随着胎儿不断地生长发育,孕妇的子宫也要不断地增大、膨胀,但是如果发生了死胎的情况,则孕妇的子宫就不会继续增大。

2.无胎动、无胎心

正常生长的胎儿在母体腹中会时常伸伸小胳膊小腿,活动活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动”,而且到医院检查能听到胎儿心脏的跳动声。但是如果胎儿在宫内死亡,就会停止胎动,也不能听到胎心。

3.孕妇会有异常的不适感

胎儿死亡时间较长之后,孕妇会有异常的不适感,如不思饮食、疲惫乏力、腹部坠疼等。

死胎是如何诊断的

胎儿在母亲宫内发生死亡之后,虽然在临床上会有一系列的症状显现出来,但是要确定胎儿是否已经死亡,则需要到医院做更进一步的诊断,目前诊断死胎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检查和超声波检查,上面我们已经有所介绍,下面就具体介绍以下诊断死胎的依据:

1.子宫的大小与怀孕月份不符合;

2.没有胎动也不能测到胎心;

3.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胎儿脊柱弯曲成角;

4.超声波检查结果显示胎儿颅骨重叠;

5.孕妇羊水中甲胎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

6.孕妇一天中尿雌三醇的含量低于3毫克。

死胎的治疗护理

1.死胎的治疗护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一旦诊断出胎儿在母腹中发生死亡,就要立即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法一般是进行引产处理,而引产的过程类似于自然分娩的过程,但是与胎儿足月后的自然分娩相比,此时由于胎儿比较小,所以引产过程中出血量也会比较少,而且与自然分娩相比恢复起来也会比较快。

但是如果死亡的胎儿在母体中滞留的时间过长,从而导致不能通过引产的方法使其排出孕妇体外,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剖宫手术将死亡的胎儿从母腹中取出,否则会给孕妇带来诸多危害。一般情况下,如果胎儿死亡后四周还不能彻底排出母腹,很可能就会损害母亲血液的凝固功能并带来诸多的并发症。所以死胎要及时发现并早作处理。

如果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一般孕妇经过三、五个月的调理即可恢复,并能考虑再次怀孕,但是如果孕妇出现孕期高血压综合征或者是患有孕期糖尿病,则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身体调理才能考虑再孕。

2.死胎的治疗护理原则

· 先诊断确认胎儿死亡之后再做引产;

· 因人而异采取适合的引产方法,如不同妊娠月份的孕妇采用不同的引产方法;

·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孕妇凝血功能异常,可选择运用肝素进行治疗;

· 在做引产之前,为避免意外发生一定要保证血液的充分供应。

如何预防死胎

下面一些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死胎的发生:

1.怀孕期间孕妇用药要慎重

有很多药物能经由胎盘而被胎儿所吸收,而这些被胎儿所吸收的药物会对胎儿造成多大的影响则与母亲所服药物的种类、剂量、频率、给药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不当用药很容易会引发胎儿畸形甚至是死亡。所以,孕期妈妈一定要慎重用药,即使用药也要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科学用药。

2.谨防病毒的感染

孕期的病毒感染也会给胎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妊娠早期,感染了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极容易引发胎儿畸形,甚至可能会诱发胎儿死亡。因此,怀孕初期孕妇要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流感等病毒比较肆虐的时期更是要避免过多接触人群。

3.远离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怀孕期间要尽量少接触洗涤剂等含有害物质的东西,同时要远离放射线、农药等有毒物质,如果工作中无可避免要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则要考虑调换工作,以免引起胎儿畸形或死亡。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怀孕期间,孕妇应戒烟、戒酒、忌饮浓茶和浓咖啡。受孕前过度饮酒易导致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征”,而在怀孕期间酗酒则诱使胎儿出生后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而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会引发流产、早产甚至是死胎等现象。在浓茶和浓咖啡强刺激的作用下,也可能会给胎儿的正常发育带来危害。所以,孕期妈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做到优生优育。

5.定时做好产检

规律的产前检查能够及时掌握胎儿的最新发展状况,并能及早发现胎儿发育的异常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6.保持良好的情绪

孕妇良好的情绪状态自身既是一种有效的胎教方式。母亲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胎儿、影响到胎儿,长时间抑郁和忧虑、情绪暴躁等都会给胎儿带来不良的影响。

7.均衡营养、合理饮食

孕期孕妇要注意补充营养,注意各种营养的均衡搭配,同时要忌食山楂这类容易引起宫缩的食物,对于含多种添加剂的食品,如油条(含有明矾)也尽量少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与“死胎”相关文章
死胎
人工流产
流产注意事项
看过“死胎”还看
流产注意事项
人工流产
死胎
猜你喜欢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须知常识
新生宝宝的常见问题及护理要点(
新生宝宝出生后安全护理的必备知
家长必知新生宝宝的日常护理常识
父母必知新生宝宝第三周的特殊护
新手父母给宝宝洗澡时的7大注意
家长必知新生宝宝的日常护理常识
新手爸妈必知护理宝宝的15大注
新生宝宝的常见问题及护理要点(
新生宝宝脐带的护理技巧及常识
新生宝宝日常护理的注意要点事项
护理新生宝宝时的基本常识与经验
新生宝宝的护理要点提示及指导方
新手爸妈必知护理宝宝的15大注
新生宝宝的常见问题及护理要点(
新生宝宝呕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新生宝宝的常见问题及护理要点(
新生宝宝出生后安全护理的必备知
家长必知新生宝宝的日常护理常识
新生宝宝健康护理的13个主要要
新手爸妈必知护理宝宝的15大注
新生宝宝出生后安全护理的必备知
宝宝各阶段的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护理的禁忌有哪些?
适合不同月龄早产宝宝的按摩方法
早产宝宝的日常护理方法及重要性
早产宝宝出生时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新手父母应该如何科学合理的给新
新生宝宝五官护理的健康手册(2
秋天到了,妈妈应该如何给宝宝添
新生宝宝黄疸的表现特征及病因是
新手爸妈应该如何巧妙的护理早产
家长必知新生宝宝的日常护理常识
新生宝宝五官护理的健康手册(3
给宝宝更换尿布的具体步骤及方法
新手父母护理宝宝必知的注意常识
新手爸妈护理宝宝的误区有哪些?
家长必知新生宝宝的日常护理常识
家长应该如何给宝宝做疝气检查?
新生宝宝五官护理的健康手册(4
适合不同月龄早产宝宝的按摩方法
新爸爸护理宝宝的注意要点有哪些
照顾早产宝宝需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新生宝宝的常见问题及护理要点(
父母必知新生宝宝第四周的特殊护
家长必知新生宝宝的日常护理常识
新生宝宝吐奶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
导致宝宝打嗝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日常生活中给新生宝宝进行保健的
宝宝打嗝的原因及护理技巧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