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育儿百科 > 1-3岁百科 >幼儿护理保健 >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

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

2016-07-13

孩子咳嗽,有的家长很着急,有的家长则不以为然。很多时候,孩子们咳嗽就是发出了生病的信号,爸妈们需要学会鉴别不同的咳嗽声音,及时了解孩子们生了什么病,送到医院采取针对性治疗,以便让孩子尽早摆脱疾病,恢复健康。

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1

1、普通感冒:直接咳嗽,可咳出黏液,不伴有哮鸣音或者呼吸困难。

普通感冒除引起咳嗽外,同时还会伴有其他一些常见的感冒症状:流涕、喷嚏、眼泪和轻度发热。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贯穿于感冒始终,直到其他一些感冒症状消失,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善或者加重。小儿感冒咳嗽大都是由于受凉、气管或肺受了感染引起的,吃得过凉也会引起咳嗽。对小儿感冒咳嗽来说,如果能进行适当的饮食调养,也往往会事半功倍。

2、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3-4天后出现咳嗽,起初为干咳,以后有痰。

以病毒为主要病因,常有发热,及伴随咳嗽后的呕吐、腹泻,呕吐物中常有粘液,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症状通常三周内缓解,超过此期或咳嗽仍持续存在,应怀疑有继发感染,如肺炎。由于病原体多为病毒,一般不用抗生素,宜经常变换体位,多饮水,适当的气道湿化,以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咳出。

3、毛细支气管炎:持续性干咳兼有发作性喘鸣。

细支气管炎是一种肺部小气管的感染,是婴幼儿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传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婴幼儿尤其容易受到侵害。初期的症状与一般感冒的症状相当类似,大约2-4天之后,因为气管内的分泌物增加,因而造成气管管径变得陕窄,此时就会发生咳嗽、呼吸困难、肋间在吸气时有明显凹陷,或是吐气时发出喘鸣声,同时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有些类似气喘病的症状一样,到了夜间也无法安眠入睡。等到3-5天后,吐气时发出喘鸣声及呼吸急促困难的现象会逐渐改善,但是鼻塞及咳嗽的症状,会再持续一至二个星期左右。在早期,家长们应该鼓励小朋友多多喝开水或果汁,可以补充流失的水份,同时也可以使分泌物不会太过黏稠;进食或是睡前,要将小宝宝鼻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睡眠的时候,可以将小宝宝的头部用枕头垫高,如此可使鼻腔较不易阻塞。

4、肺炎:咳嗽伴有发热,气促甚至呼吸困难。

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2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反应能力很差,患肺炎时症状不典型,不发热也不咳嗽,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因此大人往往容易忽视新生儿肺炎,并导致不良后果。同时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腹泻等全身症状。在婴幼儿容易引起呕吐及腹泻。大多数发热较高,可持续两三日至1周左右。小儿肺炎只要及时发现和有效的治疗,病儿可很快康复。防止小儿肺炎的重点在于平时加强体格锻炼,及时治疗感冒和支气管炎。平时孩子要去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室内空气要新鲜、流通。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不要让孩子接触已感染的儿童和成人,天气变化时要为孩子适时增减衣服。

5、急性感染性喉炎:咳声“哐哐哐”,似小狗叫声,因此被称为“犬吠样咳嗽”,同时出现声音嘶哑。一般白天病情较轻,夜间加重。

小儿喉腔狭窄,小儿的声门区和声门下区的横截面积和成人相比小了很多,一旦因炎症引起喉部黏膜肿胀,就会导致呼吸困难。一般白天病情较轻,夜间加重,夜里常常因喉头炎症迅速发展而出现喉头水肿,从而发生急性喉部梗阻。患儿可因呼吸困难而憋醒,声音会嘶哑得更厉害,呼吸时鼻翼煽动,吸气时出现“三凹征”,即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上腹部凹陷。小儿应适当休息,患儿平卧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饮食以清淡为宜,适量饮水补充体液,应禁饮料等刺激性饮食物;并做好思想工作,使患儿情绪稳定,少说话,避免哭喊,防止哭闹加重缺氧。

6、肺结核:干咳,消瘦,夜间汗多,午后又有低热。

肺结核是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又称“白色瘟疫”,近年有卷土重来之势。对于长期咳嗽,伴有低热、消瘦症状的患儿,一定要拍胸片,做结核菌素试验。一旦明确诊断,立即转入结核病院接受正规治疗。

7、百日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宝宝咳嗽时伴有鼻内黏液泡。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所致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程可迁延数个月左右,故称“百日咳”。本病传染性很强,常引起流行。患儿的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可因并发肺炎、脑病而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菌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百日咳的流行已大大减少,发病率、病死率亦明显降低。总之,作好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发生的最好办法。

8、支气管哮喘:活动或者夜晚咳嗽重,白天不怎么咳,咳嗽可达数周之久,尤其是有哮喘家族史者。

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3

哮喘导致肺内小气管膨胀狭窄,进而引起刺激性黏液产生。哮喘的婴幼儿咳嗽时可具有喘鸣,肺部充血和呼吸困难。家长要配合医生寻找引起孩子哮喘的过敏源,如花粉、尘螨、被动吸烟、食品等。家里尽量不要养花,养宠物。由于尘螨喜欢寄生在潮湿的地毯、角落和发霉的物品里,所以室内不要铺地毯,要勤打扫。此外,患儿要少喝冷饮,因为冷对气道也是一种刺激。

9、胃食管返流疾病:喂食后出现持续性喘鸣样咳嗽,平躺后加重。

胃食管返流疾病是由于胃部顶端括约肌无力导致的胃酸反流入食道。如果胃酸反流进入婴幼儿的肺中,可刺激到组织引起咳嗽。如果你的宝宝被诊断为胃食管返流疾病,喂食后保持直立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会有帮助。给宝宝喂奶时,要尽量竖抱,在喂奶过程中或喂奶后,轻轻地给宝宝拍嗝。如果可以的话,减少每次喂母乳或配方奶的奶量,可能也会有所帮助。你可以通过增加喂奶次数来补偿每次奶量的减少。断奶的年龄较大的儿童,需要食用刺激性小的食物,并且按时喂养,两个小时内或者睡觉前不要喂食。

10、吸入异物:异物吸入后立即发生剧烈呛咳。

小儿由于牙齿发育不完善,不能将花生、瓜子、豆类等物嚼碎,且小儿咽喉反射又不健全,容易将异物吸入气道而形成气管、支气管异物。另外,小儿吃饭时哭闹或嬉笑也可将食物吸入气道。还有的小儿喜欢口中含物,可于啼哭或跌倒时,将口中异物吸入气道。患儿于异物吸入后立即发生剧烈呛咳,顿时面红耳赤,并有憋气、呼吸不畅等症状。随后,若异物自己附于气管壁,症状可暂时缓解。若吸入的异物轻而光滑,如西瓜子等,则常随呼吸气流在气管内上下活动。因此,于症状缓解期后患儿仍不时发生咳嗽。异物在气管内随气流向上撞击可发出拍击样声响。而当异物进入支气管后,咳嗽可略减轻。若异物为植物性异物,则常有发热、咳嗽、痰多。若双肺支气管均有异物堵塞时,则有明显的憋气或呼吸不畅。不管是何种咳嗽,在护理中都应注意患儿住所要寒暖适宜,保持一定湿度,并督促患儿随天气增减衣服,避免呼吸道感染。在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口腔清洁,每日多次漱口。如果痰多,应尽量鼓励孩子将痰排出;如果孩子无力咳出,可翻身拍背以助痰排出,必要时吸痰,但要避免刺激或损伤。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歌唱活动《BIM BAM》优质课+教师说课-浙江:潘群燕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综合活动《小木偶的舞蹈》观摩课(上海名师教学展示,应彩云)

小班律动游戏《拍蚊子》优质课-广东-陈燕

与“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相关文章
宝宝总是感冒如何应对
关于肺炎球菌疫苗7问什么是多价
宝宝嘴角烂了怎么办宝宝烂嘴角抹
宝宝可以吃盐蒸橙子止咳吗?
宝宝游泳要小心游泳性耳病
看过“宝宝咳嗽声中的疾病信号”还看
孩子皮肤过敏怎么办
冬季预防宝宝感冒
宝宝舌苔厚白是怎么回事
初冬供暖开始小儿感冒扎堆
秋冬季,感冒患儿的用药护理
猜你喜欢
怎样才能更快怀孕快速怀孕的方法
有效预防月子病的6大措施
怀孕自己早知道自测怀孕的方法
产后如何避免风湿病的入侵
新妈妈要预防产后腰疼发生
混合喂养的原则及正确方法
夏季母乳喂养常见几大问题及解决
产后新妈妈感染产褥热该怎么办
宝宝湿气重怎么办判断宝宝湿气重
产后子宫脱垂该如何预防?
新妈妈足跟痛的原因及缓解方法
教你怎样帮助宝宝止嗝
新生儿吃鱼肝油你知道补得啥吗?
宝宝各阶段母乳喂养时间表
引起产后脱发的3个因素
新生宝宝冲奶粉应注意这4个问题
产妇剖腹后伤口发炎怎么办
产后预防乳腺炎的食疗方法
这些小小法宝锻炼宝宝抓握能力
怀孕的症状判断怀孕的方法
宝宝吃奶粉消化不良要这样喂
预防产后便秘的方法有哪些
新妈妈产褥热感染的预防措施
新妈妈患乳腺炎对宝宝的影响
宝宝湿气重怎么办宝宝祛湿食谱推
嫁得越远,生的宝宝就越聪明吗
哪些原因可致产后出血?
新妈预防产后乳腺炎的方法
产后腰腿痛的防治措施
谷雨时节孕妈妈饮食怎么吃最健康
推荐趣味小游戏锻炼宝宝爬行
产后如何避免子宫复旧不良
新妈妈产后为何易患乳腺炎
产妇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七种典型怀孕的征兆怀孕多久有反
春季孕妈妈防晒全攻略孕妈赶紧收
家长必知新生儿拍照避开这些禁忌
有效击退乳腺增生的方法有哪些
自然流产应该听从医生建议不要盲
产后背部痛疼的防治措施
新妈妈产后风湿的护理措施
产后患上强直性脊柱炎的概率
产后宫缩痛有哪些病因?
孕妇湿气重怎样调理
科学方法击退黄疸的有效方法
新妈必知关于新生儿喂养的小技巧
产后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原因
怎么给宝宝睡头型定型枕该如何选
预防产后关节痛的方法有哪些
产褥期间新妈妈的排忧解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