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不能按正常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连续发生2个或以上月经周期,又称为月经衍期或经侯不定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不按周期来潮,时而先期(提前1周以上),时而后期(延后1周以上),称为月经不定期。月经不定期的发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直接有关。
当体内促卵泡生成激素(PSH)与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比例失调,或下丘脑分泌的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受到抑制,月经中期的黄体生成激素高峰消失,则卵巢中虽有卵泡发育但不排卵,随着卵泡的不断生长发育,雌激素分泌量逐渐增多,促使子宫内膜不断生长,此时临床上则表现为月经后期。如卵泡发育不良,雌激素分泌不足,不足以支持子宫内膜而剥脱出血,则表现为月经提前。或虽有排卵,但因促卵泡生长激素不足,卵泡生长发育迟缓,卵泡期延长则可表现为月经后期。如因黄体生成激素不足,黄体发育不全过早萎缩,则表现为月经提前。
月经周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精神因素和器质性病变因素导致的:
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是下后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经病。
2、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肝脏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内分泌制剂或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者均可能发生月经不调。某些职业如长跑运动员容易出现闭经。此外,某些妊娠期异常出血也往往被误认为是月经不定期。
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就在于调养身体,调整月经周期,使其归于正常与规律。怎样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呢?治疗上无论中医或是西医,都是以恢复卵巢的排卵功能为目的。
外源性的激素补充或替代在短时间内能够使月经形成稳定的表现,有时会对促进排卵有一定益处,但远期效果很不理想。中医治疗根据月经发生与肝脾肾的密切关系,采用周期性的调肝、理脾、益肾的方法,从月经发生的本源上来解决问题,对于恢复卵巢功能相对更为确切,而且一旦改善了内分泌调节机制,更有助于形成较为规律的排卵周期。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调肝、益肾类中药,对于改善垂体激素分泌、调动卵巢的敏感性、平衡体内激素水平具有较为实质的作用。
中医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1、肝郁脾虚型:患者经来或先或后,经量多,色暗红,无血块,小腹疼痛,腰痛,带下多、色黄,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嗳气,小便黄,大便溏,舌光略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赤芍、茯苓各12克,白术、柴胡、丹皮、栀子、香附各9克,苍术 10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肝肾亏虚,胞宫寒冷型:患者月经先后不定,量较多,色淡红,经时少腹疼痛,冷痛头晕,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温肾暖肝,补养冲任。
处方:制附子(先煎)、小茴香、艾叶、当归、白芍各9克,川芎、山萸肉、炙甘草各6克,党参15克,阿胶10克。
加减:伴月经错后量少,加红枣10 克;月经提前量多加生地12克,茜草 10克,益母草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口1剂。
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月经不调的其中一种表现。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导致月经不调的原因,大多是精神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长期的忧郁,突然的打击或是暴怒;工作学习过度紧张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常常引起月经失调。此外,饮食没有节制,营养不良,代谢紊乱,严重贫血,或其他由分泌功能的紊乱,或外感寒、热之邪,均可导致月经失调。
月经先后不定期应以注意预防为主。首先要经常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乐观,遇事不急不躁,同时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才能精力充沛。
平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防止偏食或过多的零食,经期应忌食生冷或辛辣刺激食品,以免造成月经失调。若因其他疾病而导致月经不调,则应积极治疗疾病,随着疾病的治愈,月经先后不定期也随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