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资讯 >2016年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科学教育要源于生活
2016-11-02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上肩负着祖国的发展与振兴的重任,除了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还要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让他们从现有的思想舒服中解放出来,解放天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近日,2016年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就当下的我国儿童科学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发展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讨论。
10月27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儿童与科学2016年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上,科学家、教育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商当下我国儿童科学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发展。
编者
科学教育现状堪忧
小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期,是个体终身学习的开端。好的科学教育,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对科学的持久兴趣,为其终身的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而言,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儿童与科学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朱旭东道出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科技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朱旭东说,一方面,科学课在小学的地位并不高,一些学校的科学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小学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于如何将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导向落实到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的迷惑和困难,科学教育在真正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仍然有一定的落差和距离。
随着国家的重视,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仍偏低。中国科协下属的一个机构十几年来曾持续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2010年达到3.27%,2015年达到了6.2%。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广大中小学是重要阵地。今年3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总目标。其中重点任务之一是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尽管国家现在很重视科学教育,但在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差别很大,仍旧是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学现状总体堪忧。谈及当下科学教育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每年会去全国各地中小学调研。在调研中,刘希娅发现科技教育存在三点明显的问题。首当其冲是专业师资的缺乏。就全国而言,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能够驾驭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师严重缺乏,很多科学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职的。刘希娅发现,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由过去的师范生担任,或者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有相应学科背景比例的专业教师,就全国而言不到30%;第二,由于我国地域之大,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所以,在内容上也很难确切地衔接,青海西部和北上广显然不是一个水平,教材怎么体现当地水平和特色,直接影响教学的时效。
然而,抛开这些客观问题,在刘希娅看来,我国科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成分比重多,科学教育离孩子远了些。比如,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哪些科学现象最契合他?对于8岁的孩子来说,哪些实践操作最吸引他们的兴趣?在针对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而研究的课程教材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科学教育,要源于生活
芬兰教育课改的一个重点就是,把原来传授的纯知识性东西减少,逐渐强调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谈及科学教育,一直致力于研究芬兰教育的芬中教育协会主席李栋解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芬兰教育样态。
李栋坦言,芬兰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高,而且在教育上注重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举例说,在芬兰的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拥有一个标准化的工具箱,里面配有钳子、锯子等各种工具。芬兰的船很多,所以很多孩子会把木头制作成船。中学的孩子甚至可以自己制作高尔夫球杆,因为源于生活,所以变得简单。李栋说,芬兰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诸如修房子、刷漆、换轮胎等之类的活,几乎男女都能干。
在李栋看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教育,还体现在学校的教具上。当下,提及先进的科技教育,人们往往和3D打印等高大上的设备联系起来,然而在李栋看来,越是接近生活实际的、贴近孩子心理发展的科学教具,越有意义。国内有些学校的设备先进得已经足以让学生搞太空实验了。在芬兰,科学课上的教具并不是所谓的高大上,也没有多昂贵,很多的实验设备设施都是老师根据课程需要而亲自设计的。李栋说,我们不要把科学看得太高、太神秘,也不要把科学实验搞得过于高大上,让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例子出发,因为源于生活的科学,往往更容易根植于内心。他还提出,不要把科学这一学科孤立化,而要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进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李栋颇有感怀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感知秋天,芬兰的老师会把一些树枝装饰在教室里,并围绕秋天,让孩子做一系列项目式的观察活动。在国内,有一些新建学校建设得特别高大上,投资特别大,甚至在图书馆装饰了竹简。但是,这种装饰是不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做的,是不是能引起一个6岁孩子的喜欢?李栋说,不论是环境还是课程,一定要基于孩子的视角,才能让他们喜欢。
儿童是天然的科学家,是因为孩子有那份好奇心。李栋对芬兰科技教育的前沿介绍,引起与会者的思考。科学素养抓什么?首先要读懂儿童,如何珍视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的好奇心搭建平台,呵护孩子的探究精神,才能做好儿童科学教育,让学生感受科学产生的过程。北京教科院科学教育与教研室主任彭香坦言,科学离不开生活经验,否则,所有的行动就会成为空洞的标签。
虽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但理念到课堂的落地,尚有一段路程要走。
科学教育老师得会玩
刘希娅校长谈及的科学教师师资问题,引发与会者关注。专业师资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在很多地方,专业的科学教师也上不出科学的味道,科学课堂和其他学科别无两样:由老师列出知识点,学生通过记忆掌握知识点。
靠背诵诞生不了科学家!在中科院物理所魏红祥博士看来,科学的课堂,不是死板的、呆滞的,让孩子不要觉得科学课是靠记忆,让他感觉到科学是好玩科学老师上课时,也不要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如果在每节课上,老师都葆有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才能亲近孩子,才能和孩子玩出花样来。
然而,这个玩并不是由着孩子去高兴。魏红祥说,老师要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将科学转化为孩子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未来的世界,谁也无法预测,应该把科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敬畏天性,培养孩子影响、构建未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实际上科学素养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要把他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彭香看来,儿童拥有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生活经验,然后把生活经验变成一个科学的事实。在归纳这些科学的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知,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就会形成科学素养。好的科学老师,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这些好的东西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实践,不断内化、吸收为学生成长的营养。
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在科技课堂上的眼睛是闪光的、发亮的;到了中学,他们的表情则是沉默的。这是科学教育的失败啊!科学教育,应该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发现不同层面的科学兴趣和激情。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情绪变化,引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科学教育专家郭玉英的关注。她说,科学素养,应该是让孩子对科学永远充满好奇。
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素养、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人类理解自然奥秘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科学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朱旭东说,今天,科学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的力量,以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正在对人类和社会产生日益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今天的小学生6-12岁,30年后,这代人就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儿童学习什么科学?儿童为什么学习科学?儿童如何学习科学?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科学的味道?值得教育人深思。
6年,不仅在时间段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在内容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包括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和地位。在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看来,人才的成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小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要真正保护好孩子的探究欲望,独立的思维意识,给学生多传递科技人文社会知识的正能量。
上一篇:教育思考: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究竟难
下一篇: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区教育资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