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加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_幼儿资讯_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资讯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加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加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

2016-10-1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主要表现为显著且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的患者,会给日常的工作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日前,据抽样调查发现,当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不断增加,其中2%的学生有抑郁焦虑的情绪。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加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1

抑郁核心症状自测表 制图 高翔

川大华西医院在成都中小学抽样调查,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女多于男。

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接诊了不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其中最小的年仅8岁,大大颠覆了常人的认知。医学专家提醒:抑郁症不分年龄,如果超过两周处于抑郁状态,可考虑为抑郁症。

典型案例

13岁男孩言语攻击他人

家长误以为青春期未在意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教授接诊的最小患者,是13岁的成都男孩川川(化名),刚来时,他显得比一般人成熟,对事情的看法,看上去比一般人淡定。

川川今年上初二,父母是普通公司职员。上小学时,川川活泼开朗,上初中后则经常情绪烦躁,对人有言语攻击行为。家长以为小孩学习压力大,而且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所以并未在意。

直到今年上半年,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点名作业没做好的川川罚抄,川川认为老师故意和他过不去,挥拳便打,这才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好,小孩为什么这么做?不能理解。川川父母找到邱昌建教授。邱教授发现,川川对生活的认识都是悲观的,上课时他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就像木头一样,听不进去,老师讲课声、同学读书声都令他特别烦躁。

细问之下,川川说,懂事以后他变得特别敏感,觉得老师、同学都嘲笑议论他。老师稍微对他要求高一点,他就觉得看不起他,朝老师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黑洞中,生活没意义,多次有自杀想法。邱昌建说,经诊断,川川患上了中到重度抑郁症,随后住院两周,并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医生表示,由于抑郁症是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所以还将对其观察、随访一到两年。

2015年11月,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还曾接诊过一名8岁的男孩强强(化名),其父母是普通职工。就诊前一段时间,平时很听话的强强突然变得脾气暴躁,经常摔东西,一问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经诊断,强强患上了抑郁症。邱昌建说,强强曾见过亲人一遇到困难就自杀的情况,在悲观情绪推动下,他一度模仿,现在还不知道强强患上抑郁症的具体原因。

抽样调查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

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那么,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症?

据了解,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每周有100个儿童青少年新增精神病例。根据该中心在成都市中小学做的抽样调查,2%的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邱昌建表示,家长可以和小孩做朋友,多听多聊,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的情绪持续变化,建议做适当的心理疏导。学校心理疏导员可以为孩子做初步判断,如果初步判断为抑郁症,则可以到医院加以治疗。

相关数据

抑郁症发病普遍

100个国人中有3-5人患病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7.5%,排在前三位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精神疾病有高发病率、复发率的特点,不管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是一个长期过程。

抑郁症是治疗效果较好的疾病,但容易复发。抑郁症患者90%以上能治好,但有50%的可能性会复发。如果复发一次,以后复发的机会更高,如果已复发两次,估计有70%的可能性复发;如果已复发三次,估计有90%的可能性会复发。邱昌建说。

精神疾病危害如抑郁症,可直接导致自杀的后果。15岁到35岁人群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邱昌建表示,据官方统计分析,中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3%-5%,即100个中国人中,有3-5个人患有抑郁症,而四川的情况也差不多。

我国抑郁症患者4000万

主动寻医者不足十分之一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每年的门诊量50万人,其中有80%的患者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其中,抑郁和焦虑占所有精神疾病的五分之一。而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以及接受程度,是影响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因素。

比如常见的长期失眠症状,就应到心身障碍病房咨询处咨询。医生解释,长期失眠这种情况叫睡眠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并不可怕,确诊后找到病因就可以及时得到治疗。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病房的主任医师黄明全介绍,由于人们常混淆精神病和神经病,目前精神疾病的就诊率很低。一方面,有的患者没有这方面常识,没意识到自己患了精神疾病;另一方面,有的患者出于害怕和恐惧而不愿面对患病的事实,导致长期得不到治疗。

目前,我国的抑郁症患者约有4000万人,这其中仅有不到10%的人寻求医疗帮助。今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省医学会第十五次精神病学学术会议暨第三次心身医学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的精神病学专家与加拿大的专家,共同探讨了抑郁焦虑预防和治疗的国际最新进展。

专家们表示,职场的激烈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是职业人群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手机和电脑的过度使用,使得职业人群得不到合理休息,造成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不佳,也容易引发抑郁症。

知道一点

精神病不是神经病

精神疾病不等同于神经病。精神疾病范围很广,自闭症、多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都属于精神疾病。目前,医院接收的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较多,其中女性比男性多。

医生建议,当抑郁持续14天以上,焦虑持续 1 个月以上,同时已经影响到吃饭、睡觉、工作、人际交往等生理和社会功能时,就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精神病是指人的感觉认识、思维、情感、行为以及性格、能力等脑功能发生障碍所发生的疾病。一般是由外因诱发,引起精神状态、心理功能等发生异常和紊乱,故此类病又叫精神障碍病。这类病的患者大多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不能适应周围世界,所以常做出伤害社会、他人及自身的疯狂行为。此类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癔病、抑郁症及强迫性神经症等。

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改变。此病大多是由于神经元、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受到细菌、病毒、药物及外力等损害而出现的病变。小儿麻痹症、中风、偏瘫、截瘫、癫痫病、神经痛、神经炎及昏迷、失语等都属神经病。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20%的人群都有抑郁情绪,但并不达到完全病态的抑郁症。如果一个人不高兴,很快就自我恢复,而且事出有因,在可控范围内,就是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超出自我调节控制能力,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并有自杀倾向,则考虑为抑郁症。

有数据显示,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5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曾想过自杀。抑郁症的原因还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大脑功能失调等遗传因素,人际关系紧张、婚姻失败等心理因素,以及社会不稳定、竞争压力等社会因素。

抑郁症也有很多躯体症状,比如躯体疼痛、体重减轻等。邱昌建表示,调查数据显示,30%-35%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脑卒中、癫痫患者,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导致生活质量更差。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韵律游戏《打气球》优质课-四川:王华.rmvb

大班歌唱活动《百叶龙》优质课-浙江:吴茜岚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加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相关文章
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与尖叫切勿“
为了预防孩子过早近视,家长应该
这三个方面管理越严格越好,孩子
孩子自卑和胆小,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式节约”,正在慢慢“毁掉
看过“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增加 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还看
中国上海国际孕婴童博览会助推无
走出大山的“吕梁护工”
海口现“天价”幼儿园孩子读完需
“混龄小社会”收获更多爱
宁波鄞州区109所幼儿园暑期“
猜你喜欢
3个月大的婴儿就有嫉妒心
3岁宝宝逆反期原因有哪些
怎样缓解儿童的心理焦虑?
浅谈孩子的气质类型
如何应对宝宝的第一个逆反期
批评孩子,3种错误方式不可取
孩子任性也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对于孩子的胆小与不自信 您担心吗
早日帮助孩子走出自卑区
急性子的宝宝该如何教育?
孩子的素质教育从家长做起
4个方法,让孩子不再怕黑
如何把握好幼儿最早的交际欲望?
如何让慢性子的宝宝“提速”?
孩子胆小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爱生气?怎么应对爱生气的宝宝?
网友查字典幼儿网分享:如何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
1岁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
父母不要轻易扼杀孩子的质疑精神
孩子为什么会不合群?
儿歌“爱我你就抱抱我”歌词
宝宝情商的提升法
留守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
你知道孩子最怕什么吗?
正确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宝宝早期的教育 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
幼儿经常吮手指可能是心理问题
宝宝性格脆弱,父母如何做?
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盘点婴儿哭闹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如何让孩子不再怕黑?
必要时让孩子吃点苦
孩子哪些行为是压抑的表现?
宝宝喜欢咬指甲兴许是心理焦虑
你相信害羞会遗传吗?
父母关系不和,孩子更容易焦虑
孩子胆小更不可叫孩子“胆小鬼”
如何正确对待性格倔强的孩子?
孩子压抑是的表现是什么?
如何让孩子摆脱“胆小鬼””的称号
宝宝情商的培养
能带给婴儿安全感的声音
老师应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剖析幼儿崇拜奥特曼心理
如何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力
孩子的愤怒怎样控制?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的心里话,你听过多少?
三类害羞宝宝,相应“改造”小妙招
早教专家: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吓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