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资讯 >农村留守孩子的快乐课堂
2016-07-09
银川7月7日电(记者 杨稳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欢笑声打破了夏日的沉闷。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和兴村村委会旁,一座外墙绘满动物卡通的大宅院映入眼帘,门牌上写着:爱心幼儿园。
虽然地处乡村,但安保措施却毫不含糊,要想进园,先得用磁卡刷开铁门,再用磁卡刷开围栏。偌大的院子里,身着统一服装的孩子们正撒欢:跳蹦床、跳皮筋、滑滑梯……陪孩子们玩耍的老师们满头大汗。
“只要园子能办起来,每天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就不觉得累。”半跪在地上的虎文娟和身旁的孩子叮嘱了几句后,站起身对记者说。
30岁的虎文娟是业务园长,2005年从甘肃庆阳市幼儿师范毕业后,在银川的一家幼儿园工作了两年。那时,放假回家见到村里娃和城里娃的巨大差距,让她萌生在家乡办幼儿园的想法。
她说,“我17年前随父母从彭阳县移民到红寺堡区,那时村子里就没有幼儿园,孩子们整天在土里耍,这么多年过去了情况基本一样。每次回村,孩子们都问,‘阿姨,你在城里当老师,教什么啊,教教我可以吗’,听到这些,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然而,要办一所幼儿园谈何容易。2007年,虎文娟东拼西凑,终于创办了爱心幼儿园。但是,资金周转一直不畅,园内设施捉襟见肘。
“能借的亲戚都借遍了,最后都不好意思上人家门,那时又刚生孩子,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都想,不行这个园不办了,太煎熬了。”回忆过去,虎文娟的眼角有些湿润。
2010年,当虎文娟把不想再办园的想法告诉村主任徐东升时,他思索了片刻说,“咱村上打工人多,照顾不来娃,不管咋样,娃得有学上!”
为了筹措资金,徐东升多方告借,但距离办园所需的70万元,仍有巨大缺口。
“那几天,到处求人,还说要卖房,办学我同意,但也不能这样啊。”徐东升的爱人、爱心幼儿园后勤园长任三宏说,“但看他烦闷,一天至少一包烟,晚上也不睡觉,我心就软了,卖就卖吧。”
卖了镇上的一栋住房、一间营业房,办园资金终于到位,爱心幼儿园逐渐走上正轨。谈及为何有如此决心,作为红寺堡老一代移民,徐东升不假思索地说:“为家乡做点贡献,不是应该的吗?”
当记者笑问虎文娟现在园子办的这么好,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便利时,她有些哽咽:“哪啊,我孩子不在这里上学,因为他看别的孩子老跟着我‘吃醋’,觉得妈妈不爱他了。”
在两代移民为填补当地幼儿教育空白而努力的同时,红寺堡区政府也伸出援手,不仅给予老师每人每年7000元、孩子每人每年540元的补助,还给幼儿园提供了价值10万余元的活动器械和玩具。
目前,爱心幼儿园已辐射周边三个村子1800多户村民,在园教职工21名、幼儿144名,园内图书玩具、电子设备,活动器械一应俱全,配有幼儿休息室和炊事班;开设了文化、音乐、体育、学前教育等各类课程,丝毫不逊色于城里的幼儿园。
采访结束,孩子们拉着记者不让走,“叔叔,别着急走,我们马上开饭了,您和我们一起吃,我们老师做的饭特别香!”
上一篇:小学老师短信预约家访遇尴尬全班4
下一篇:解读数据背后中国教育我们该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