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9
一些社会学者,对学前班现象进行分析。学前班的兴起,从表面上看,是表现了家长的焦虑。其实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心理。
首先是升学统一考试和创新精神的碰撞。统一的升学考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影响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当下,考试或许是最公平的选择。显然,在一个以考试为主的教育体系中,补课是无法杜绝的。
其次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碰撞。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劳心”和“劳力”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劳心”者往往高人一等,即使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千军万马还是涌向高考的独木桥,卖茶叶蛋的主要是大妈。
第三是家长成长的时代印记。现在“幼升小”的父母,主要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前期,他们求学工作的时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时代观念也比较强烈。
第四是社会共识与解决办法的碰撞。给学生减负早已经是社会共识,教育部门也不断出台各种措施。但是,正规学校每限制一种教学项目,社会办学机构就出现这个项目的红火现象。幼儿园、小学禁止开办学前班,禁止开设小学课程,社会办学机构的学前班如火如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同样,尽管教育部门一再降低小学教学的知识难度,但是,学校老师的压力依然很重,加大难度的情况经常发生。
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要改变目前从高中到幼儿园补课现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管理部门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逐步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办法,稳步推进;同时,也需要社会对于人才观念的逐步演进,珍惜赏识不同的人才和不同的成才道路;在经济发展从高速向优质转变的同时,希望社会心理也能够呈现更多样的宽容、平和。
让孩子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快乐,无论是玩耍还是上学。
上一篇:如何备战幼升小?
下一篇:深圳飙车案水落石出:肇事者承认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