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德国幼儿园如何过渡分离焦虑期?_幼儿资讯_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资讯 >看看德国幼儿园如何过渡分离焦虑期?

看看德国幼儿园如何过渡分离焦虑期?

2015-09-24

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心理和认知方面。进入幼儿园的头几周相信是所有孩子和父母的噩梦。安全感尚未建立,他们就要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然而,德国的幼儿园却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入园分离焦虑期。有着同样的烦恼的父母们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幼儿园如何过渡分离焦虑期?

幼儿入园对幼儿自己、父母和幼儿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骤然从熟悉的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会让幼儿感到焦虑不安。把孩子丢给幼儿园,看着孩子哭着找自己却狠心地转身离开,会让父母感到揪心和不放心。面对哭着闹着找妈妈、拒吃、拒喝、拒玩、拒睡或静坐发呆的孩子,幼儿教师亦难言轻松。

父母陪伴入园适应对儿童有积极影响

这些问题在中国和德国都同样存在。不同的是,德国幼儿园已经找到一种制度模式,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各地的具体实践有异,但其核心特点都是让父母陪伴儿童完成入园适应。因为这一模式首先在柏林提出和发展起来,因此也被称作“柏林入园适应模式”。

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者赖温发现,在入园的头半年,就因病请假的次数而言,那些没有父母陪伴、单独完成适应的孩子比有父母陪伴完成适应的孩子多四倍,而且前者在认知发展方面也明显落后于后者。其他的研究者,如罗特曼、齐根海恩、童克瓦·亚姆波斯卡娅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父母陪伴完成入园适应对儿童心理、认知和行为发展有积极影响。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些科学研究的证实,我们以日常的理智也足以认识到这一模式的优点。这可能也是柏林入园适应模式被德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认知基础。

何为“柏林入园适应模式”

柏林入园适应模式所设定的适应期为1至3周,大体上可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为期3天。幼儿园会专门安排一位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负责老师,由她引导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适应。在这3天中,父母(通常是其中的一方)每天陪孩子在幼儿园呆1至2个小时,然后带着孩子回家。在幼儿园期间,父母尽量让孩子自由活动,不主动与其互动,但会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继续充当孩子的安全港。负责老师则通过邀请孩子做游戏的方式与其接触,慢慢熟悉起来。在这3天中,不进行分离尝试。老师的任务是仔细观察孩子及其与父母的互动。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分离阶段,时间安排在入园后的第四天。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告别离开。然后,教师观察孩子的反应,并据此判断孩子所需适应期的长短。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良好,或者虽然在刚开始时哭闹,但是经过老师安慰可以很快平息的话,就意味着他只需要一个短适应期(6天左右)。尽管如此,首次分离的时间也不要超过30分钟。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心神不定,不停地找父母,并且不接受老师的安慰,那么,父母须立刻回到孩子身边。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需要2至3周的长适应期。

第三阶段是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开始接手父母的照管任务,负责给孩子喂饭、喂奶、换尿布、陪孩子玩等。如果第四天的分离尝试成功,在接下来的第五天和第六天,分离时间可以逐步加长。如果第四天分离尝试不成功,那么,在接下来的两天就不许再尝试,须等到第七天时,再重新尝试分离,然后循序渐进。

第四阶段是收尾阶段。在这一阶段,父母已无须在幼儿园,但是要随时都可以在需要时赶过来。当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良好,或者虽然刚开始时哭闹但是接受老师的安慰时,由父母陪伴的入园适应即告结束。这时,幼儿教师取代父母成了孩子在幼儿园的依恋对象和安全港。该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就读期间都是孩子的负责老师。

父母陪伴也有多重效果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体验,德国这种入园适应模式除了有助于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帮助其平缓地完成心理过渡之外,至少还有以下四个积极效果:

首先,父母在幼儿园期间,有充分的时间让老师了解自己和孩子,也有机会观察和了解幼儿园的各位教师,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还能从他们相互之间以及和小朋友的互动中看出其性格特点和教育风格,知道孩子喜欢或不喜欢某位老师的原因。

其次,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会认识幼儿园的其他孩子,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性格特点。这有助于理解孩子日后讲述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知道孩子喜欢的小朋友和矛盾冲突的对象都是谁。

在适应期间,老师会尽量安排父母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游戏、吃饭、睡觉等),以便于了解父母在不同场景下与孩子互动的方式。父母也会由此了解到幼儿园的整个工作流程,知道在每个时间段,幼儿园有哪些活动安排。即便在离开后,父母也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哪个时间段在做些什么。

这种入园适应制度还给父母创造了一个全方位监督幼儿园工作的机会。因为德国幼儿园没有固定的入园时间限制,同时要求不能在同一时间让多个孩子进行入园适应,以确保每个孩子都得到足够的关注,所以,幼儿园在一年之中不断有父母陪同孩子入园。这样一来,幼儿园就时刻处在父母的监督之下。联想到我国幼儿园常遭曝光的虐童现象,这一制度设计的优点尤其值得肯定。

诚然,我国的幼儿园在采用这种模式方面可能还存在着的一些障碍。不过,目前有些幼儿园进行的入园前家访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似乎说明我们也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是个好的开始。

注: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即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主要表现】

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产生原因】

环境的巨大变化【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中班情景阅读《换一换》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与“看看德国幼儿园如何过渡分离焦虑期?”相关文章
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与尖叫切勿“
为了预防孩子过早近视,家长应该
这三个方面管理越严格越好,孩子
孩子自卑和胆小,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式节约”,正在慢慢“毁掉
看过“看看德国幼儿园如何过渡分离焦虑期?”还看
罕见强寒潮天气来袭杭州中小学幼
南京新村小学开展"小荷花"灯会
第二届中国(厦门)国际婴童产业
"我支持安徽婴童展"最佳上镜奖
成都奇葩寒假作业:每天2000
猜你喜欢
北京天通苑涉病例单元已封闭管控 快递外卖人员已无法进入
教育部发文了 撤销这些学院!
小学生用第一份工资请父母吃饭 如此爱的教育感动网友
痛心!襄阳失踪7岁留守女童被翻墙逃走邻居杀害 埋尸后院
这样吹空调,远离空调病
宝宝智力低下的3种表现,家长务必要重视
秋季开学在即!多地确定新学期开学日期 看看有你关心的吗?
工地收到通知书的搬砖男孩毕业了 成为军官的他判诺两人
这几种老人不适合当带娃,千万别勉强
勿进学龄前教育的4大失误 独特的行为才是宝贵财富
61条育儿的注意事项,新手妈妈快看过来
六成受访家长直言育儿自媒体无用信息过多
成都一小区母子跳楼坠亡 警方正在调查事故原因
幼儿园不建好小区不验收 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最新关注!湖北襄阳7岁留守女童失踪 一村民翻墙逃跑
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 家长一定是第一责任人
浙江售卖伪劣儿童口罩案宣判:被告获刑二年二个月
男孩吃葡萄过敏肿成嘟嘟嘴 现实版香肠嘴看着让人心疼不已
2020高考成绩开始放榜 考生们你们还好吗?
如果有人当面批评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做?
宝宝睡醒后如果有这3种行为,说明孩子智商高
养育孩子需要学问,父母不要再做这5种事情了
女子带娃私闯豪宅躺床上吹空调 称“大不了给你钱”
送孩子入园如何说“再见” 错误姿势家长要避免
暑假培训班发生爆炸 13岁男孩住进了ICU
老师不满学生只给班主任送花发飙 如此为人师表不做也罢
儿科医生总结:15个婴幼儿护理绝招,助你科学育儿
新京报:8岁女童当评委 别让孩子童年被提前“透支”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适当的放点“糖、盐、钙”
9月起这八类药品不再纳入基本医保
青岛民办小学热度骤减 这些学校还有剩余学位
人民日报:孩子最易模仿家长的12个坏习惯
日本AKB48成员确诊新冠肺炎 田北香世子已出现症状
宝宝有这9种表现 是在传递缺钙的信号
河北祖孙遭报复1死1伤遭男子持铁锹当街暴打 打人者后自杀
武汉学霸高考725分 优秀的学生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
地震会创伤孩子心灵 最关键的是让其感觉受重视
免费女子高中159人高考150人上本科 致敬最伟大的教师
婴儿咳嗽引起的疾病及护理
想要孩子长高的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身高"猛涨期"
当宝宝到了口腔敏感期,家长们应该这样引导才行
1岁后宝宝的主食,除了考虑营养还需要色香味
高考分数超预期30分兴奋到脑出血 目前病情较平稳
专家说早上喝粥不是好事儿 原因竟有这样的科学依据
痛心!爷孙3人坠河孙子孙女溺亡 原来是这样造成的
幼儿园入园:新小班家长最关心的9个问题
金丐醋酸钙,儿童补钙就选它
暑假是儿童丢失高发期 识别人贩子的5种新型骗术
宝宝打呼噜≠睡得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爷爷端菜式抱娃 最宠溺的爱都给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