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资讯 >你家宝宝走路晚,可能是因为这3个养育误区
2020-08-13
大家都知道,9-12个月左右,很多宝宝会尝试迈出第一步。在这之后,只需通过不断的练习,宝宝就能慢慢掌握平衡的技巧,直至自己独立走路。但孩子学会走路有的早有的晚,
很多家长以为,这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我们大人干着急也没用。但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婴儿的动作发展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
宝宝生活的环境,既有可能促进他的发展,让他早一些学会走路,也可能为他制造阻碍,延迟学步的时间。
下面3个养育误区,就会对孩子学走路造成不利的影响。
误区1:经常抱着宝宝,或把宝宝放在推车里
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或者怕地上脏,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在家里爬来爬去,更喜欢把他们抱在手上,或者放在婴儿推车里,到哪儿都推着走。
孩子是干净了,却也丧失了很多锻炼腿部肌肉和平衡感的宝贵机会。导致他们在大动作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比同龄的孩子滞后,迟迟学不会走路也就成了必然。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还发现,和主动移动身体相比(如爬行),孩子如果总是被动地移动身体(被人抱着走,或坐在婴儿车里),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危险的判断。
对宝宝来说,爬行时看到的世界,和学走时看到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必须依赖不断的练习,才能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学会怎么辨识危险。
所以不管是为了宝宝能够早日掌握走路的技能,避免发育滞后,还是为了让他学会区分安全和危险,我们都要放手让宝宝去爬行,去站立,去学走,让他们积累主动移动的经验。
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给宝宝使用可以移动的学步车。
研究证实,学步车不仅有很大的危险因素,而且会限制宝宝的动作发展,让他们更晚学会走路。
误区2:宝宝一摔倒,就急着把他扶起来
宝宝要学会走路,就不可避免地要摔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宝宝摔跤时大人的反应,会对他学走路造成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泰伦曾说,婴儿的发展取决于他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起作用的因素就是婴儿做事的动机。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学说话特别晚,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照顾者。
不用等他开口说话,对方就能猜到他想要喝水还是吃饭,于是孩子就失去了学说话的动机。
学走路也是一样的。孩子摔倒时,如果我们马上惊慌地冲过去,把宝宝抱起来,不停地安慰。宝宝就会接收到我们发出的信号:
一方面觉得走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还是让大人抱着比较安全。
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我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我必须依赖大人的保护。
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我们就在无形中弱化了宝宝学走路的动机。表面看来是孩子性格胆小、黏人,不愿意自己走路,但真正的始作俑者却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家鲁道夫说过,可怜别人,是带着向别人施恩的态度,它不会增加对方的勇气。聪明的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但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而给予他信心和勇气。
因此,孩子学走路时,我们一方面要提前做好保护措施。
比如在地板铺上地毯,把桌子、柜子的角都用软的海绵包起来,给孩子换上长裤,以减轻摔跤可能造成的伤害。
另一方面,当孩子摔倒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平静的态度,鼓励他拉着你的手,或者自己站起来。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他才能勇敢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挑战。
误区3:觉得宝宝胖一点才健康
很多老人都喜欢以胖瘦为标准,来评判孩子养的好不好。受自己小时候忍饥挨饿经历的影响,老人总觉得孩子养得胖一点身体才结实,才不容易生病。
殊不知增加的体重会成为孩子发展身体技能的一大负担。
一方面,肥胖的宝宝会更晚学会翻身、爬行,进而影响学走路的进程。
另一方面,宝宝学走的整个过程,包括站立、扶着东西走、独立行走,都需要力量和平衡感的支撑。
过高的体重会给宝宝学走增加很多难度,不仅很难平衡好身体,也很容易感到疲倦,不愿意动弹。
而且研究发现,肥胖不仅会影响宝宝学爬、学走的时间表,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以及成年后超重、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概率都有影响。
所以我们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喂养孩子。不强迫他们吃东西,从添加辅食开始,就要重视饮食结构,不仅仅关心他们吃了多少,更要关心吃了什么。
如果这3点您都避开了,宝宝也没有生理方面的疾病,那我们就踏踏实实地静待花开,期待宝宝迈出走向独立的第一步吧。
上一篇:为宝宝“准备口粮”,营养跟上很重
下一篇:退休老奶奶培养出神童,只用了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