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著姓在一州一郡内称大,但到了全国范围内,就有个再分高低的问题了,这便是姓氏的顺序之道。比如南北朝时,魏孝文帝搞鲜卑汉化,让鲜卑人全改成汉姓,定十姓为一等,排列顺序是:元(皇帝姓)、长孙(皇族姓),而后依次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而汉人原有姓氏中,则定范阳卢姓、清河崔姓、荥阳郑姓、太原王姓为最高门。其次,博陵崔姓、陇西李姓、赵郡李姓等,也排列较前。到了唐初时,姓氏顺序又有变化,上等诸氏中,分成三级,皇帝的陇西李姓排在第一级,外戚之姓排在第二级,崔、卢、郑、王四姓五家(崔姓分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排在第三级。这以后,其它诸姓分列中等和下等,等内又有级别之分。
唐以后,动用行政手段来编排姓氏的事不再看见了,不过,这种以等第为序的观念残余,仍然存在。比如人们熟知的《百家姓》,出自宋初某钱塘老儒,故皇帝的赵姓便排在首位,其次便是当时仍在江浙称王的吴越王钱椒之姓,而后之孙、李两姓,俱是外戚之姓。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于每个姓氏旁边,还列有郡望,很可能反映了宋代以后门第排列的观念,对于了解有关这些姓氏发祥迁徙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很有帮助。到了明代和清代,又先后有《皇明千家姓》、《御制百家姓》等书问世,前者以皇帝的朱姓为首,后者以孔姓为首,而雍正时南昌寒儒熊峻运的《姓氏笺释》,则以年号"雍正"之"雍"为首。这都说明,在划分等级的封建社会里,以尊卑定氏序的观念残余,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甚至到了号称"共和"的民国,当袁世凯想当皇帝而攀附袁崇焕为祖宗时,"于是袁崇焕祀典题目,弥漫京师,各部会衔,奏请尊祀崇焕"(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卷2)。倘"洪宪"得久,恐姓氏编排又要以袁氏为首了。
用所属人口数量多少来编排姓序,相对于很多姓氏笔画相同以及有些姓氏简写繁写分属两源(如丘与邱、云与罢等)等情况而言,的确有昭穆俨然的好处。但是诸姓统属计量,会因地域、时间等条件不同,形成变数。比如过去在福建一带,?quot;陈、林牛天下"之说,现在海外华侨中,陈、林二姓也很多,福建有"侨乡"之称,显然与之有极大关系。不过跳出福建省界,从全国来讲的话,陈、林二姓又远不够"半天下"局面了。反过来,盘、兰、雷、锤四个姓氏,所属成员都不能算较多,但是在聚居于福建、浙江等省份的20多万畲族同胞中,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四个姓氏。还有生活在广西北部的毛南族人,据说80%以上,都姓谭。相传谭姓祖先原是居住在湖南常德府武陵县的汉人,约在明初辗转到桂北,与当地毛南人联姻,此后便成为毛南人了。这是以地域论。倘以时间论,变化也多。比如旧时?quot;张王李赵遍地刘(流)"的说法,形容这五个姓氏属员之多,且以张排第一称最,以至《吉尼斯世界大全》的记录也称张姓是世界第一大姓,统属数量少说也有一亿,超过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
不过,仅以李、王、张三姓所属人口占汉族人的22.4%而言,亦够再登吉尼斯了。这意味着全国约有2.5亿人只用这三个姓氏。此外,赵与刘的顺序也有变化,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刘氏排到了第四位,而赵氏则名列第七。这个研究成果还提供一个信息称,包括李、王、张在内,约占汉族人口55.6%的中国人,统共使用19个姓氏,即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刊、胡、朱、高、林、何、郭、马。
上一篇:品牌设计——太阳能产品存瓶颈品牌
下一篇:宝宝取名——同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