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被演绎得曲折引人,但,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景德元年(100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不能被忘记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军皆呼万岁,气势如虹。而辽军孤军深入,已经无力持久。就在宋军已经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却坚持与辽军谈和,由此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整个北宋朝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个在宋军占有优势的局面下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另一方面,这个屈辱性条约却给宋辽边境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蒋复璁语)。
这一年,是宋朝“积弱”的开始。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在宋太宗赵光义的传位名单上,并没有赵恒的名字。这个在机缘巧合下幸运地被立为太子的人,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宋朝一大诡异传闻“狸猫换太子”,也与其有直接的关联。
太子之争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雄心勃勃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创立不世的军功来超越其兄赵匡胤,于是率军亲征辽国,结果大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说,连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中了辽军两箭。之后,宋太宗长年累月受到箭伤的折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尽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波折重重,但在宋太宗晚年,还是立赵恒为太子。尤其随着箭疮复发、病情加重,宋太宗开始想方设法巩固太子的地位,名臣吕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扶助太子即位的好戏。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在位二十三年的宋太宗因箭伤发作去世。之前,宋太宗已经立赵恒为太子,顺理成章,自然应该是太子赵恒登基为帝,这没有任何疑问。然而还牵扯出早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宋太宗皇后李氏自己没有儿子,但她偏爱宋太宗长子赵元佐。之前,赵元佐本来是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但他同情被宋太宗迫害致死的叔叔赵廷美,借发狂来发泄对父皇的不满,因此被废为庶人。之后替代赵元佐的是弟弟陈王赵元僖,赵元僖却又莫名其妙地死去,皇储人选再一次空缺。赵元僖的死对赵元佐而言,自然是个新的机会。李皇后在宋太宗面前为赵元佐说了很多好话,希望能立赵元佐为皇太子,朝中拥护立赵元佐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不过,宋太宗却有自己的心思。他不是不爱赵元佐,原因是赵元佐虽是他的儿子,却还是政治上的敌对派。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后,宋太宗还是决定考虑赵元佐的同母弟赵元侃(即后来的赵恒),赵元侃性格软弱,没有兄长赵元佐那么反叛。但宋太宗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便想征求寇准的意见。
寇准以一句“知子莫若父”委婉地表示了支持,赵恒立太子一事因此而定。
宋太宗临终前,宋太宗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继恩联合起来,决定废除太子赵恒,改立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王继恩敢于以宦官身份参与废立大事,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太子赵恒的势力相当弱。
这也是宋太宗匆忙扶吕端上马任相的主要原因。
事实确实证明,吕端此人小事糊涂,大事一点都不含糊。
真宗惊险中即位
宋太宗病危时,吕端进宫探望病情,发现太子赵恒不在宋太宗旁边伺候,当即就起了疑心,担心宫中有变。于是,他用毛笔在笏板上写了两个大字“大渐”,意思是皇帝病危,派亲信紧急送给太子赵恒,让太子进宫侍奉宋太宗。然而,时隔不久,宋太宗就驾崩西去。这时候,王继恩进来对吕端说:“李皇后召见宰相,请宰相速到中书,商议该由谁继位。”
吕端一下听出这话里有话,设计将王继恩锁在书阁中后,急速来到中书政事堂。李皇后正在那里等候,吕端立即大声说:“先帝立定赵恒为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岂容另有异议!”于是,太子赵恒顺利进宫,到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这样,幸得吕端处置得当,一场蠢蠢欲动的宫廷政变被消弭,太子赵恒得以顺利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
赵恒与花鼓女
历史上的刘皇后颇富传奇色彩,她原来是个花鼓女,偶然的机会当上了皇后,此后的一生与宋朝的政治紧密相连,甚至对北宋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氏本名刘娥,太原人。父亲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跟随宋太祖赵匡胤征伐太原时死于半途,刘家自此衰弱,流落到蜀地。刘娥还是婴孩时,母亲一病而亡。因为无依无靠,刘娥有好几次都想要悬梁自尽,离开这个苦难的人世。少年贫寒的滋味,使这个本来天真明媚的少女比寻常女子多了更多的欲望和心机。
有一天,刘娥无意中站在门前。刚好一个相士走过,看见了刘娥,仔细看过后,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刘娥也没太当回事。刘娥性情聪明机警,学会了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乐——鼗鼓(俗称“拨浪鼓”)。鼗鼓本来只是寻常之物,敲打起来没什么可听的曲调,但刘娥天资聪颖,能将鼗鼓按她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加上出众的容貌和生动的说唱,使旁
上一篇:婴儿取名——戏说英超之红楼十二金
下一篇:婴儿取名——金庸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