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姓氏专家袁义达认为:伏羲正是中华民族之根。
清朝学者张澍在其《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想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救世安邦的良策与先进文化之根源。姓氏寻根,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龙的传人来说,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6000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中华民族历史潮流上曾出现过11996个姓氏,追根溯源都出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
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是弘扬伏羲圣德,传承华夏文明,光大姓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从古至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断,历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均来淮阳朝祖谒宗,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陵庙会,更是群众性朝拜活动的高潮。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祭祀伏羲者络绎不绝。人们之所以崇拜这里,是因为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从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资料来看,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姓是伏羲的“风”姓。纵观6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一直延续着,也从未间断过。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对此,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述,特别是唐朝司马贞为《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确立了伏羲氏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首席地位。如今我们仍在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追本溯源,万姓同根,根在周口。
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洪荒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6500年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先祖伏羲氏正是处在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即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并存的社会中。古书记载“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帝王世纪》引《新语》)。这个先圣就是伏羲氏。而在伏羲氏之前,“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原始人打来鸟兽,就连毛带血地吃,吃不完就扔,打不着鸟兽,就挨饿,男女无别,穴居群婚,结绳记事,极其愚昧(《绎史》引《白虎通论》)。考古为这一时期提供了证据。约在8000年前,黄淮海大平原西南的淮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从事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并进行渔猎和采集的人类生活,同时出现了使用单个符号记事和在陶器上刻画的汉字雏形(贾湖人)(李学勤,朱大渭《中国通史图说》)。大约同时期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部落也开始先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林耀华《原始社会史》)。这就是我们古书上多次提到的伏羲氏时代。
每当提及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们总是会怀念炎黄二帝,这是因为当今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姓氏绝大多数的寻根可以追溯到炎黄两帝。所以不管是大陆、港澳台人民,还是海外华人均自称为“炎黄子孙”。其实还有比炎黄二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被誉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由于伏羲氏时代以龙纪官,以龙为尊,因此全体中国人又都自视为“龙的传人”。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对此,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述:造六书,作甲历,伏制牺牲,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绎史》引《三坟》)。汉晋时代史书把伏羲氏举为“三皇”之首,“五帝”之先。特别是唐朝司马贞为《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确立了伏羲氏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首席地位。伏羲氏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是经历了从存在血缘婚到基本排除血缘婚的过程,最终使人类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人的进化过程中,伏羲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伏羲氏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
上一篇:婴儿取名——“姓氏基因”寻根问祖
下一篇:婴儿取名——八字喜忌合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