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与氏的合称。原为中国夏、商、周时期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②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④以职业名为氏。⑤以住地之名为氏。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史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族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数代即发生变化。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上一篇:婴儿取名——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
下一篇:婴儿取名——中国姓氏逾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