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这些“伟”影响着人们的起名习惯 张伟5013人,王伟4829人———
■主讲人简介
王大良,男,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姓名民俗研究,已出版相关著作近50种,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多项。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
姓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古人曾说“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可见姓名的重要性。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更是折射历史、区别地域的一面镜子,关注姓名也是关注我们自己,研究姓名也是研究文化。我们透过北京人的姓名特征,不难从中发现其可贵价值。
社会上关于北京姓名的一些说法并不准确
近几十年来,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北京人姓名的说法:一是全市共有2225个姓氏,其中人数最多的10个姓氏是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10个姓氏的人口覆盖率占全市总人口的50%左右,超过1/3的人只使用王、李、张、刘4个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6%,李姓和张姓各占9.6%,刘姓占7.7%。二是全市人口最多的名字是王涛,有近万人,其次是张颖、张力、王红、李明、李杰、张华、张亮、刘勇、刘刚等。三是北京市民起名喜欢用淑、秀、英、玉、华、兰、文、荣、珍、春、凤、宝、桂、德、明、国、志、建、红、永等字。这些说法有些来自于1982年以前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有些是从公安局的户籍中手工统计而来,有些则是一些研究者的推断。无论是哪种说法,在今天看来都难免有些不准确,或者过于陈旧。近年随着人口和户籍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使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全市的姓名状况。有关部门终于在不久前公布了全市姓名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市人数最多的姓氏有5个,即王、张、李、刘、赵,其中王姓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10.35%;其次是张,占9.4%;第三是李,占8.54%;刘姓占6.91%;赵姓占3.45%。5姓人口加在一起,超过全市总人口的1/3,与排在第5-10位的杨、陈、孙、马、高一起占全市人口的近一半。
此外,排在全市前10名的名字依次是张伟、王伟、刘洋、王磊、李伟、张磊、王静、李静、王秀英、王淑兰,其中张伟有5013人,王伟有4829人,刘洋有4724人,王磊有4547人,李伟有4464人,张磊、王静、李静、王秀英、王淑兰也都各有数千人。
王、张、李扎堆,“伟”字当道北京人每10个就有一个人姓王,每3个就有一个姓王或姓张、李,而将近一半的人只有10个姓,其他一半的人则姓2000多个姓。从北京人的名字看,目前人数最多的10大名字基本都是单名,并且只用了伟、洋、磊、静、秀、英、淑、兰8个字,用字相当集中。尤其是其中的“伟”字,10个名字中有3个单名相同。就全国的情况看,人数最多的名字也是张伟、王伟、李伟、刘伟等。之所以会有这种对“伟”字情有独钟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显然是受了政治影响,特别是受了“文革”的影响。在“文革”期间,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便是“伟”,用以形容“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结果影响了人们的起名。仅在1969年一年中,北京就有129个新生儿起名刘伟。倒是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人们起名受政治影响的因素相对较低,以至直到今天还有“北方多伟哥,南方要自强”的说法,用以形容北方人名字中带“伟”字的多、南方人叫“自强”的多这一特点。当然,起名用“伟”字也期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伟大、宏伟、伟人、伟岸的杰出人才,通过名字寄托了父母的殷切期望。
北京人姓名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根据对100多年来人数最多的20个姓名的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姓名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所用的名字多是淑兰、淑英、秀英、秀珍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姓名多使用军、伟、华、红、建国、建华等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多使用伟、涛、勇、辉、静、颖等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喜欢用洋、畅、硕、爽、帅等时尚化、多元化的字;本世纪后则多起三字名或传统名,诸如宇轩、子豪、子涵、浩然等传统色彩较浓的名字开始进入前20名,反映了“文化”热对起名的影响。此外,也像全国一样,北京人起名有地域特征和从众心理,许多人青睐“京生”、“燕生”等名字,仅常住人口中就有3157个“京生”、1772个“燕生”,这无非是要表明自己出生的地方是北京、过去属于燕国。北京同名成灾,但是名字最好别随便改北京同姓名现象颇为突出,甚至被一些专家称为“同名成灾”。对此,尽管专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究竟怎样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的
上一篇:婴儿取名———什么是正官
下一篇:婴儿取名———名字承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