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

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

2015-06-24

“懂事”是我们夸奖孩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谁家有个“懂事”的孩子,绝对会引来很多家长的羡慕。但是小编却每每听到夸赞孩子“懂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一阵阵心疼,所谓的“懂事”背后,包含了一个孩子太早对自己的压抑,在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年纪,却学会了察言观色,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爸妈或者别人。这样的人生是不是从一起步就很沉重?从某种程度,小编宁愿孩子是个任性自我的熊孩子,也不愿他是个懂事的乖乖娃。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疯玩的小孩,却过多表现出了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甚至很多时候父母还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孩子就已经主动去按照父母的心意去做了,那么,家长么你要小心了,很多时候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喜欢疯玩儿、适当的自我中心、敢于说不……的熊孩子,而也不愿意养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我相信,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也一定会同意以上看法。既然如此,那么下面这些容易养出过于“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们还需慎重处理。

切忌:父母过于强势,心中有一个“理想小孩”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这一点,也许恰是很多高考优秀的学生,为何后劲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父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我曾经有一个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对别人说不,总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让别人满意。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

她有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呢?父母经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高兴起来,她从不会哭闹,主动照顾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会忍着。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再给这个家添乱。

由此看来,父母的“不懂事”养出来的“懂事”孩子,太让人心疼!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很难自在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请做好自我成长,不要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当中。即使偶尔吵架,也需要当孩子面和好,并且明确告知:这是父母之间观点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没关系,不影响爸爸妈妈都很爱孩子。

切忌:过早将孩子送进寄宿学校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者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学龄前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从不撒娇、任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很残忍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在寄宿学校中,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无人能够替代完成的。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很多父母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我曾经多次说过,6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发展的黄金期,只有安全感建立的扎实、稳固,其他诸如目标感、意志力等好的品质才会逐渐发展起来。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来源于家庭,如果过早地把孩子抛向社会,对于孩子来说,不亚于末日降临。因此,我极为不主张学龄前孩子上寄宿学校,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寄宿,请放在高中或以后的阶段再考虑。

切忌:单亲家庭中,向孩子哭诉自己的遭遇,或者始终对另一半有怨恨

一位妈妈,离异,有一个8岁的女儿,女儿很懂事。在妈妈情绪低落时,女儿总是百般安慰,不仅学习上不用妈妈操心,连做饭、洗衣等简单的家务事都努力去做……女儿成为孙女士离婚后最大的精神安慰。

虽然女孩儿人前人后受尽表扬与怜爱,但她真的快乐吗?

这个8岁的女孩儿不仅要承受家务及学习方面的压力,还必须在情绪上照顾、安抚妈妈。而她自己却把所有的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内心,竭力在外表上装得很“懂事”、“坚强”。像这样心理过早“成熟”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人化的孩子”。“成人化的孩子”现象是指基于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父母冲突等),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形同虚设”,其子女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产生明显的“角色错位”现象。

有研究报告显示,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让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他们也不喜欢和谈论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表现,会让旁人误以为他们的状态还好,本想给的过多关怀,因自认为没必要而取消。这些孩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多是消极的,身心长处于戒备状态,不会轻易信任他人。

当然,并非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如此。关键是父母自己要成长,要有担当。一个家庭,总要有人去担当的。如果父母总是处于退行的状态,像个孩子,难道真的要孩子去承担不属于他的责任,扮演一个“大人”吗?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歌唱活动《我是猫》优质课-浙江:沈颖洁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三个和尚》优质课-成都:陈思颖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小班亲子歌唱游戏《小雨和小草》优质课-南京-吴蕾蕾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与“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还看
多动症宝宝 该如何判断
3招应对家中熊孩子的没大没小
家庭的关系不和谐 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如何培养婴儿的好奇心
父母该怎么让宝宝爱上刷牙?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语言能力培养:对话比说话更有效
    关于性教育 该这样对孩子说
    怎么为宝宝选择适合的书籍?
    下雪天!把握让孩子变聪明的好机会!
    亲子共读有很多争议?你是哪一派?
    给宝宝进行特长教育,切记避开3误区
    怎么培养孩子画画的天赋?避开这几个坑!
    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怎么办?
    陪娃很花时间?它决定孩子的幸福指数
    训练2-3岁宝宝的精细动作的小游戏
    孩子不和你说心里话?你需要这6招
    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更聪明
    无条件的爱是培养孩子道德的最佳方法
    家庭教育中必知之宝宝的小秘密
    假期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份攻略请收好!
    早教的五招识字方法,招招对症下药
    玩具也致命?这些玩具别给娃玩!
    没有原则的父母,才会总是满足孩子
    培养宝宝仪式感,从过生日开始
    5种识字游戏让宝宝快乐认字!
    亲子沟通 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
    比起打骂,这种暴力更伤孩子的心
    父母的说话语气 决定家教成败
    被惯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教育孩子 首先要尊重孩子
    拒绝孩子别说“不”,说“可以”
    为了孩子,你得离TA“远”点
    家长这样做,宝宝认字超高效!
    拒绝孩子可以,但只会说「不」是不行的
    爱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