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

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

2015-06-24

“懂事”是我们夸奖孩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谁家有个“懂事”的孩子,绝对会引来很多家长的羡慕。但是小编却每每听到夸赞孩子“懂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一阵阵心疼,所谓的“懂事”背后,包含了一个孩子太早对自己的压抑,在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年纪,却学会了察言观色,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爸妈或者别人。这样的人生是不是从一起步就很沉重?从某种程度,小编宁愿孩子是个任性自我的熊孩子,也不愿他是个懂事的乖乖娃。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疯玩的小孩,却过多表现出了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甚至很多时候父母还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孩子就已经主动去按照父母的心意去做了,那么,家长么你要小心了,很多时候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喜欢疯玩儿、适当的自我中心、敢于说不……的熊孩子,而也不愿意养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我相信,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也一定会同意以上看法。既然如此,那么下面这些容易养出过于“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们还需慎重处理。

切忌:父母过于强势,心中有一个“理想小孩”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这一点,也许恰是很多高考优秀的学生,为何后劲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父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我曾经有一个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对别人说不,总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让别人满意。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

她有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呢?父母经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高兴起来,她从不会哭闹,主动照顾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会忍着。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再给这个家添乱。

由此看来,父母的“不懂事”养出来的“懂事”孩子,太让人心疼!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很难自在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请做好自我成长,不要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当中。即使偶尔吵架,也需要当孩子面和好,并且明确告知:这是父母之间观点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没关系,不影响爸爸妈妈都很爱孩子。

切忌:过早将孩子送进寄宿学校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者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学龄前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从不撒娇、任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很残忍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在寄宿学校中,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无人能够替代完成的。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很多父母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我曾经多次说过,6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发展的黄金期,只有安全感建立的扎实、稳固,其他诸如目标感、意志力等好的品质才会逐渐发展起来。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来源于家庭,如果过早地把孩子抛向社会,对于孩子来说,不亚于末日降临。因此,我极为不主张学龄前孩子上寄宿学校,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寄宿,请放在高中或以后的阶段再考虑。

切忌:单亲家庭中,向孩子哭诉自己的遭遇,或者始终对另一半有怨恨

一位妈妈,离异,有一个8岁的女儿,女儿很懂事。在妈妈情绪低落时,女儿总是百般安慰,不仅学习上不用妈妈操心,连做饭、洗衣等简单的家务事都努力去做……女儿成为孙女士离婚后最大的精神安慰。

虽然女孩儿人前人后受尽表扬与怜爱,但她真的快乐吗?

这个8岁的女孩儿不仅要承受家务及学习方面的压力,还必须在情绪上照顾、安抚妈妈。而她自己却把所有的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内心,竭力在外表上装得很“懂事”、“坚强”。像这样心理过早“成熟”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人化的孩子”。“成人化的孩子”现象是指基于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父母冲突等),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形同虚设”,其子女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产生明显的“角色错位”现象。

有研究报告显示,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让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他们也不喜欢和谈论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表现,会让旁人误以为他们的状态还好,本想给的过多关怀,因自认为没必要而取消。这些孩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多是消极的,身心长处于戒备状态,不会轻易信任他人。

当然,并非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如此。关键是父母自己要成长,要有担当。一个家庭,总要有人去担当的。如果父母总是处于退行的状态,像个孩子,难道真的要孩子去承担不属于他的责任,扮演一个“大人”吗?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农场》优质课-陕西:陈娜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与“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还看
1岁前给宝宝6个成长把把关
儿童绘画训练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孩子学绘画可培养四种能力
如何稳定学龄前儿童的冲动情绪
千万不要让人这样逗孩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宝宝“吃手”不一定是坏事
    培养小宝宝过硬的心理素质
    “话痨”父母培养巧嘴孩子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十注意”
    培养孩子自信,从三点做起
    让宝宝内心充满同情心的方法
    0岁起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
    分年龄段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孤独症早发现早干预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用美好的语言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0到3岁是宝宝身心成长地基期
    父母总是挑错会挫伤孩子
    小宝宝身上的大暴力全解析
    哪些事能让宝宝自己做主?
    关注宝宝成长 预防自闭症
    宝宝怕黑不是“胆小鬼”
    宝宝认生,爸爸妈妈知多少
    暴力教育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孩子受委屈先释放情绪
    帮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
    12点帮助宝宝摆脱妒忌心理
    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害羞宝宝
    孤独症4大表现 家长莫大意
    睡觉爱做梦的宝宝更聪明
    警惕!2岁小孩吃手可能是心理问题
    留心宝宝的嫉妒心理
    宝宝认生是心理发育所致
    如何早期发现儿童心理障碍
    培养宝宝的坚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