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战术解决孩子的任性-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8大战术解决孩子的任性

8大战术解决孩子的任性

2017-03-22

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不能事事宠着、顺着,也不能够随便的呵斥与棍棒教育。如何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查字典幼儿网和家长们一起探讨研究。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本身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光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恳求乞求

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恳求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外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并且不达目的誓不放手!

手段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彰或批评

适当的表彰有利于资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彰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彰,不然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资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办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办理仍是必不行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资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好比:孩子在墙上乱画画,原来父母只要及时避免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平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合。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宁静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连结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报酬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掩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保护在本身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本身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掩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另外孩子与本身的孩子做比力,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尺度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本身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巧妙应对任性的孩子的八大战术

1、平静缓和法

这是对正在任性发脾气的孩子使用的一种方法。孩子发脾气时,情绪兴奋、激动,有时甚至大哭大闹、大嚷大叫。如果成人耐着性子采取亲和、抚爱、哄劝的方法,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哭闹不断;如果大人态度粗暴,暴躁地打骂孩子,仍然难以阻止孩子的任性。平静缓和法要求大人此时应持安静的态度,要求孩子停止哭闹,让他平静下来,此时没有须要说服孩子立即承认本身的任性是不合错误的,待孩子安静以后,再用平缓的口吻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好比,当遇到孩子发脾气、哭闹不断时,父母不必理他,让他发泄一会,然后给他喝些开水,让他喘口气,资助他安静一些,条件允许的可让孩子一人留在屋内,父母离开一会;如果屋里人多,可让他在另外空屋,把门关上.但不要锁上,告诉他等他安静了可本身出来。注意语调要坚决,但不行用责备口吻。把孩子隔开,只是让孩子明鹤发脾气会影响别人的学习和休息,而不是惩罚他,待孩子安静下来后给他冼脸,平静睡-觉,过一会或明天和他再好好谈谈。

2、通俗讲解法

对孩子讲道理要深入浅出,可以举一些孩子身边的事情做例子,使道理容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每当孩子和家长出现顶牛的现象时,家长可用讲故事、讲笑话的方法来缓和矛盾,并借故事去触及孩子的心灵。童话是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并叫他们听完后谈谈体会,对号入座,改正不良习惯。

3、不予理睬法

对孩子的嘀嘀咕咕、纠缠不断等行为,家长可以故意不加注意,装作没有听见或者暂时离去。这是一种制止孩子可能出现闹事行为的有效方法。好比当孩子提出分歧理要求时,一时难以说服他,这时可采用不予理睬法,也就是平时说的冷处理。采用这种方法要收到好的效果,家庭中所有成人必需一致,同时采用不予理睬法。当孩子安静以后,对他也不克不及迁就让步,应当像没有发生事情那样,不予理睬。

4、攻心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分歧理要求,父母必然要坚决地说不,不克不及有丝毫心软。

5、以退为进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好比孩子想要一个不克不及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消,可以给你玩一下,不外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6、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必然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好比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需定时起床,定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克不及随意破坏。

7、说一不贰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克不及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父母不克不及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必然要从一而终。

8、战后要善后

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可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纷歧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小班歌唱活动《小青蛙捉迷藏》优质课-南京-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与“8大战术解决孩子的任性”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8大战术解决孩子的任性”还看
娘娘孙俪谈二胎养育经 等等小花个性大不同
孩子早教一定要知道木桶效应
这些中国式早教不合理 你做了多少
当前幼儿国学教育争议有哪些?
给宝宝恰如其分的温暖拥抱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宝宝感知能力小测试
    为孩子开发绘画的沃土
    好故事不妨给宝宝读三遍
    早期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12星座宝宝早教方法各不同
    0-6岁宝宝听觉的启蒙教育
    “三好”宝宝培养的6步曲
    视听早训练,孩子更聪明
    更早游泳宝宝更会平衡
    让宝宝触摸是最好的早教
    帮新生儿做快乐体操
    应对涂鸦期宝宝父母需注意啥?
    宝宝9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0-6个月BB视觉训练五方法
    父母不要这样教宝宝说话
    音乐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
    因材施教要趁早
    拥抱宝宝的四大好处
    新生儿的三大早教锲机
    幼儿不要过早学习课本知识
    美国早期教育的内容
    提升宝宝智力水平游戏
    早期教育的三个法宝
    这几样玩具,BB越玩越聪明
    千万别浪费孩子最初的6个月
    每天给你的宝宝按摩20分钟
    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早期教育到底该多学还是多玩
    怎样帮助孩子学会认识新的东西
    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