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看过来啦: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家长们看过来啦: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家长们看过来啦: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2016-07-06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

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 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 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 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以上查字典幼儿网整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大班歌唱活动《公主的舞会》优质课-西安:赵凯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说唱活动《RAP说“羊”》优质课+教师说课-广州-王园乐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歌唱游戏《两只小鸟》优质课-安徽-陈晨

《室内游戏-采蘑菇》幼儿园小班,皇海波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与“家长们看过来啦: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家长们看过来啦:宝宝任性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还看
喂奶三大“神器”
千万不要这样逗宝宝开心
宝宝为什么哭?6大原因解析
父亲对女儿成长有什么影响
宝宝发怒该如何处理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孩子最爱&讨厌的7类父母
    “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
    孩子装爱病,因为缺少爱
    孩子最害怕的100件事
    婴儿虽小也有复杂情感
    教你做处理情绪的高手父母
    最容易伤害孩子的十句话
    父母情绪失控酿孩子灰色人生
    给“望子成龙”思想做手术
    如何控制好孩子愤怒的情绪
    父母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
    认生是孩子不可避免的吗?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早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及培养
    心理健康专家谈孩子心理教育
    父母可知孩子最想成为谁?
    1岁女婴嚼舌缓解孤独 婴幼儿更需陪伴
    婴儿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培育孩子开朗性格七项注意
    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屁孩”
    错误“鼓励”让孩子更自卑
    测测你家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从幼儿时培养孩子自我肯定感
    吃饭催三遍就是心理虐待
    心理学家解读宝宝心情密码
    BB为何这么缺乏安全感
    聊天是亲子“精神脐带”
    6种黄金性格要从小培养
    生活中哪些东西会让宝宝恐惧
    宝宝心灵伤不起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