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常有哪些原因呢?如何护理高热宝宝?-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高热常有哪些原因呢?如何护理高热宝宝?

高热常有哪些原因呢?如何护理高热宝宝?

2016-07-06

宝宝从小到大高热很常见,即便是到了两三岁,小家伙体质明显增强时仍难免出现高热表现。对于这个年龄段出现的高热,松田道雄在《育儿百科》中是这样描述的:在他看来,2~3岁的宝宝突然高热,最多见的是感冒或“睡觉着凉”了。但无论是感冒还是着凉,初夏时宝宝出现高热,医生会先让宝宝张大嘴巴仔细检查嗓子,若宝宝上上腭最深处有水肿并见周围发红,可诊断为“口腔炎”。如果是中耳炎引起的发热,这么大的宝宝完全可以告诉妈妈耳朵痛;如果是肺炎,小家伙的呼吸会特别急促,每次呼吸,胸部肋间肌肉就会随之凹陷;如果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高热,抗生素特别有效。松田道雄表示,宝宝到了这个年龄,一般不会再发生幼儿急疹了,所以妈妈基本上可以抛开小家伙高热是因为幼儿急疹导致的,当然,若是宝宝起水痘却可导致高热,只是比起发热,小家伙身上水疱样的疹子更加引人关注。

有关发热的护理误区宝宝发烧了,妈妈在护理宝宝时有没有陷入以下护理误区呢?

误区一:宝宝发烧不能洗澡宝宝发烧了,妈妈觉得绝不可洗澡,这样会导致宝宝着凉,让体温上升。可事实上,给宝宝用温水洗澡是一种降温措施,算是物理降温的一种,只是宝宝发热时洗澡妈妈要注意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宝宝洗澡后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如此宝宝便不会着凉了。

误区二:宝宝发烧需要补充营养宝宝发烧不愿意吃饭,妈妈却觉得发烧会消耗宝宝体能,应该给宝宝补充营养,比如做些肉汤。高烧的确会消耗宝宝能量,使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但妈妈给宝宝喂肉汤却不可取。宝宝发烧时消化功能较弱,吃油腻食物不但不利于吸收,还可能引起呕吐或腹泻。宝宝发烧期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稀粥、菜汤、果汁等食物更适合宝宝食用。

误区三:宝宝烧退就是病好了宝宝高烧几天,终于退热了,妈妈以为宝宝完全好了,饮食起居方面也不再注意了,甚至带宝宝外出娱乐。但其实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单一症状,烧退只表明小家伙机体对体温的调节机制恢复了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若病因没消除,小家伙会反复发热,若妈妈再不注意宝宝起居调节,只会延长宝宝痊愈时间。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大班综合《像狼一样嚎叫》观摩课(应彩云)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大班歌唱活动《冬天的花儿》优质课-女教师

与“高热常有哪些原因呢?如何护理高热宝宝?”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高热常有哪些原因呢?如何护理高热宝宝?”还看
当你停止对孩子大喊大叫就能看清这些事实
早教为什么要从零岁开始
儿童发热酒精擦拭中毒? 专家支招安全用药
幼儿枕边故事:小猴子刷房子
幼儿故事精选:小兔和小羊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教育指导:孩子学习有困难怎么办
    教育指导:孩子的绘画能力如何培养?
    经验指导:孩子早教不要局限在早教机构
    教育指导:儿童学习游泳的好处
    教育指导:让孩子具有一定的素养
    教育指导:各国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性教育
    教育指导:宝宝音乐早教
    教育指导:7大早教法让宝宝高人一等
    教育指导:学前教育的最大误解
    教育指导: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指导:父母越强迫当心小孩越逆反
    早期教育阅读《你害怕什么?》
    教育指导:过度学习可能使孩子厌学
    早期教育宜选择哪些书籍?
    早期教育能构建宝宝的潜意识板块
    教育指导:培养宝宝独立性
    家里可以执行大红花激励制度
    教育指导:宝宝早期教育究竟学什么?
    教育指导:婴幼儿早期教育
    教育指导:“书籍”是孩子的最佳好友
    教育指导: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教育指导: 幼儿早期教育能力胜于智力
    教育指导:学龄前儿童不宜玩的游戏
    教育指导:骗孩子需要你拥有教育的艺术
    教育指导:正确认识早期教育
    教育指导:婴儿爬行运动处方
    教育指导:破坏掉孩子专注力的五个小毛病
    经验指导:把早期识字等同于早期教育
    教育指导:切莫剥夺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
    教育指导:千万别给孩子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