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孩子公德心和同理心的培养秘诀
2016-05-25
家庭内部也要讲公德
家庭内部也分公共和私有领域,父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应先从家庭生活开始。从小让孩子尊重家里其他人的利益,考虑别人感受,在大家共享的空间里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除了在自己房间里可以随意活动,进入其他人的房间都要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进父母房间之前,孩子必须先敲门;动用别人用品前,一定要征求意见;用完马桶一定要冲水;在自己房间听音乐声音不能太大,以免干扰到别人;洗完澡后地板要顺手擦干,以免下一个人进卫生间会滑倒……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的心中就会有别人,懂得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从家中进入学校,走向社会后,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行为得体的人。
在孩子还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之前,他们的言行几乎都是模仿父母,就像一张张白纸,上面所有的色彩和痕迹,都是父母留下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都做了精准的记录,并通过自己将来的言行复制出来。
比如,如果父母带着孩子外出乘车,每次都遵守秩序,排队候车,从不插队,孩子就知道这是乘坐公共交通的规矩,他将来独自乘车时也会如此。如果父母在外从不随手丢弃垃圾,孩子就知道,即使是小小的一张纸巾,用完也要扔进垃圾桶里。如果父母带孩子去餐馆吃饭,彼此之间说话时都注意压低声音,以免影响到他人,孩子就知道在外面和在家里是不同的,不能高谈阔论随意喧哗…只有父母的行为考虑到公共利益,才可能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父母要用同理心理解孩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自己对孩子就要有同理心,不能靠口头的教导:“你要谅解别人,为别人着想……”光说不练,孩子既不会照做,也难以真正理解同理心为何意。真正能够改变孩子的,是他自己常有“被理解”的体验,只有孩子经常被父母理解、支持,才能滋生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和孩子谈话向来是从上至下地灌输、说教,就很难触碰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自然也不会主动去理解父母。
当孩子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或情绪叫,父母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认真倾听,不评价,不急于批判,纠正或给出建议。父母应让孩子自由表达想法,自己梳理情绪,自己分析原因,可以适当地说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比如,“你现在一定很生气”“谁遇到那种状况,都会像你一样难过”等描述性语言,而非评价性语言,可以让孩子产生“爸妈真了解我”的感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强的同理心,才能减少对立的场面,缓和言语上的摩擦。而仔细分析父母和孩子z间的矛盾,多半是因为双方都不具备同理心引起的:
父母:这又吼又叫,吵死人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孩子:这是让我灵魂颤动的音乐!
父母: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你为什么总是这种态度?
孩子:我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你不停地唠叨,不信我唠叨你试-试!?
父母:你和同学讲话就有说有笑,为什么一看到我就一句话都没有了?
孩子:朋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父母:要考试了,为什么成天还想往外跑?
孩子:考试、考试,就知道考试!出了门,只有外面的世界才能让我放松!
其实,时光倒转三十年,想一想我们当年的青春岁月,不正是孩子这副模样吗?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要强化自己对孩子的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你会发现,孩子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朝气蓬勃!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行!
上一篇:帮助宝宝智力发育的色彩
下一篇:哪些迹象能看出孩子已宠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