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千万不能孩在子闹情绪时做的事-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父母千万不能孩在子闹情绪时做的事

父母千万不能孩在子闹情绪时做的事

2016-04-15

1、以暴制暴:「再闹!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你不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3、男孩不哭:「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5、重于说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6、回力球效应:「你就闹吧!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7、阻断话语:「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8、归咎他人:「跌倒了不哭!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爸妈如何当好情绪教练?三个步骤破解孩子情绪密码。

培养情绪能力,愈早开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了,绝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心理导师指出,我们东方人因文化的关系,并不接纳负向的情绪。在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或是轻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实际练习面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或是体会孩子在处理这种情绪时需要一段心理历程。例如:当我觉得害怕、紧张、担心、嫉妒时,我觉得如何?我可以怎么办?

如此一来,孩子表面上可能没事,但内心那股「气」依然存在,「情绪垃圾」愈积愈多,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父母予取予求。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范。

步骤2:协助孩子觉察、表达情绪,并厘清原因

接下来,父母要像一面情绪镜子,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协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例如:「看你哭得这么伤心,一定很难过,对不对?」响应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觉。

之后,继续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协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厘清情绪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步骤3:引导孩子调整认知,思考解决方案

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引导他调整认知,从另一种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扰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你打人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我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个处方笺提升情绪力

处方笺1:身心觉察,换个想法更好

情绪管理的基础是自我觉察。耶鲁大学教授彼得‧沙洛维建议父母,要多和孩子谈感受,让孩子和他的「感觉」在一起,问「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哪一种情绪的感受最深刻?」帮孩子把潜藏的感觉引发出来。情绪就像画家手中的缤纷颜料,唯有自由的经历各种情绪,才知道如何运用它、调整它。

孩子的情绪反应,特别容易牵动生理的变化,例如:害羞时容易脸红、紧张时心跳会加速、害怕时会发抖等等。平时多和孩子练习身体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松、静坐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觉察力,稳定情绪波动。

父母可陪孩子记录每日的情绪变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绪反应、伴随的想法及行为,让孩子了解情绪、想法及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再尝试换个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觉得既生气又难过(情绪反应),因为他认为两人一定不会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于是跟爸妈说他明天不想去上学(行为)。其实,导致情绪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换个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须」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绪的强度和影响。

处方笺2:爱与肯定,累积快乐存折

「正向心理学」之父马汀‧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指出,童年积存的正向情绪,是孩子未来遭遇挫折时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绪可拓展孩子的认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的,负面情绪会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绪经验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气面对困境,消除负向情绪。

塞利格曼强调,建构孩子的正向情绪并不是教孩子盲目的乐观,或者否认、避免负面情绪。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温暖热情的家庭气氛、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好事件,都能为孩子架设一张「情绪安全网」。

处方笺3:亲子共读,丰富情绪语汇

研究发现,能够表达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较不会把情绪反应在行为上,也比较不容易把情绪转成生理反应。

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约翰.梅耶建议,藉由亲子共读,让孩子累积丰富多元的「情绪语汇」。情绪语汇帮助孩子标示不同情绪状态,学习用适当的「字╲语言」描述自己确切的感受。

故事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孩子从故事中辨识不同情绪,了解人们如何处理愤怒、恐惧、快乐及忧伤等不同情绪。藉由读后讨论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导孩子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事情的始末,了解书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绪语汇也分不同的强度和层次。例如:孩子说他很「害怕」时,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轻度)、忧心(中下程度)、焦虑(中度)、苦恼(中上程度),还是惊恐(强度)呢?先协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绪落在「情绪坐标图」的哪个点,才能根据程度不同,选择适当的调节之道。

处方笺4:身教重于一切

良好的典范胜过千言万语。在处理孩子情绪之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很多父母在处理情绪时经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孩子一样,但对于孩子的问题却一副道德劝说,而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因应情绪的风格,在孩子面前适当表现你的情绪益显重要。

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当你坦诚的说「妈妈明天要上台报告,觉得很紧张」时,孩子学会「有情绪是人之常情」;当你遇到挫折,对自己说「没关系,只要我冷静下来想清楚,一定有办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对话的重要性」;当孩子手中的气球不慎飘走了,你高兴大喊:「你看,气球妈妈在呼唤它了,赶快和气球说再见!」原本悲伤的孩子就会发现「转换情绪带来的惊奇」。

最后,要提醒家长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药,而是汉方药」,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律动游戏《香草咪咪》优质课-江苏-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综合活动《花婆婆》观摩课(应彩云)

与“父母千万不能孩在子闹情绪时做的事”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父母千万不能孩在子闹情绪时做的事”还看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8项运动让你的孩子高人一等
    宝宝爱捡脏东西吃怎么办?
    诚实品质,从小培养
    逗孩子最危险的10个方式
    2岁宝宝早教的8大训练方法
    培养孩子精细动作的游戏
    让宝宝在水中做自由运动
    孩子经常迟睡熬夜的3大危害!
    “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孩子口若悬河家长头疼不已
    宝宝9种错误的睡眠方式
    怎样让宝宝成为小小社交家
    1岁的宝宝很“暴力”
    宝宝游戏时父母不该做的事
    宝宝不爱吃饭与家长行为有关
    甲级装备让宝宝睡得舒适健康
    1岁以上宝宝抓握能力训练
    注意力训练从零岁开始
    如何有效的刺激宝宝的视觉神经发育
    揭密孩子爱发脾气的4大原因
    1岁宝宝学规矩 父母反应最重要
    宝宝爱咬人家长别担心
    培养亲子感情多抱抱宝宝
    不要阻止宝宝“乱扔东西”
    不要让宝宝太乖哦
    教你几招,帮BB改掉坏习惯
    好习惯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怎样拓展宝宝的运动能力?
    帮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让孩子更聪明的七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