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前的孩子每月学个动作-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一岁前的孩子每月学个动作

一岁前的孩子每月学个动作

2015-12-18

一步一个台阶,才能走得更稳。想知道宝宝是如何一点一点慢慢长到1岁的吗?美国网络医学博士近日刊文,给了我们答案。初为人母的妈妈们不妨对着观察,并教会宝宝一些动作。1个月:盯着看

宝宝视力还处于发育期,最喜欢盯着人看。你可以在宝宝醒后,把他抱到眼前大约2038厘米的位置,他会笑个不停。

2个月:鼓掌

鼓掌和唱歌有助于手和视觉的发育。开始时,他会试着模仿你的动作和声音,然后模仿表情。试着把孩子抱近些,给他个大大的笑容。

3个月:敲东西

孩子开始玩自己的手了,还会敲东西。你可以拿颜色鲜艳的摇铃让宝宝抓,促进手眼协调能力。此外,准备一面镜子让他凝视,这将激发他抬头。

4个月:挠痒痒

交流、动作和语言技能在此阶段开始发育,发痒反射也于14周左右发育。可以试着挠挠孩子,看看他哪里怕痒。

5个月:读词

眼睛和耳朵在这段时间开始工作了,他会经常发出含糊的声音。试着和他用简单的词对话。没事时,还可以找些认识读本,给孩子边读边指。

6个月:抓食东西

宝宝能坐起和活动后,特别喜欢抓食东西,所以一定要确保玩具比卷纸内径大,同时保证房间设施不会伤害到宝宝。

7个月:拔草

手的技能正进一步发育,通过捡拾小东西可以刺激他的精细动作能力和协调能力,比如抓塑料小勺或小杯,还可以坐在草地上拔拔草。起初他会一把抓住,之后迷上单片叶子,并尝试抓取。

8个月:指指眼睛鼻子

空间感的发育,让宝宝逐渐能够分辨自己的眼睛、鼻子。试着问孩子:哪儿是你的鼻子?然后去指他的鼻子,游戏重复多次,并增加身体其他部位,孩子就会渐渐懂得这个词的含义。

9个月:翻活页书

宝宝现在开始对能打开、翻动的物体产生兴趣。翻翻活页书、不停地开关橱柜门会让他们很开心,还能促进手眼的协调能力。

10个月:找东西

找东西对宝宝来说不仅是游戏,还能提高精细动作能力,并认识到物体永久性的概念即无法看到的物体也不会消失。可以把颜色鲜艳的物体藏在围巾下,然后将宝宝的手放在物体上,帮他发现它,不久宝宝就能自己找东西了。

11个月:与人交流

大量的游戏和歌曲能提高婴儿的语言技能,但这不能通过看DVD或电视达到。尽可能与宝宝交流,告诉他你正在干什么,提出问题,并配上夸张的手势和声调。

不管怎么说,孩子的发育因人而异,请放松享受宝宝成长的过程。如果您真的有了疑问,就向医生咨询一下吧。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中班绘本活动《晚上》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与“一岁前的孩子每月学个动作”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一岁前的孩子每月学个动作”还看
家长惩罚有方 孩子便会乖乖听话
幼儿教育法:罚宝宝独自呆在房间
幼儿教育法:罚宝宝失去原有的某些待遇
教育法分享:可减少宝宝玩的时间
宝宝顽皮应承担犯错的后果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零岁教育:潜意识的作用
    错过黄金阶段宝宝难成大器
    警惕“独二代”的教育误区
    王雅明:孩子胆小怎么办呢?
    孩子,宠或者不宠
    兴趣班为何竟成了“负累班”
    1岁前宝宝智慧教育大行动
    宝宝不专注 妈妈别心急
    小心兴趣班认孩子没了兴趣
    孩子会遇到这3个“压力期”
    父母通病!和宝宝说话五大忌
    12句不该跟孩子说的话
    孩子太听话会失去其自身动力
    自信的女孩更漂亮
    独立性的教育,告别伺候孩子
    体罚孩子,只会“两败俱伤”
    王雅明:宝宝变得不爱说话了?
    王雅明: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
    早教的3大误区,你知道吗?
    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王雅明:怎么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5大育儿“伪真理”,你用过么?
    早产儿的智能发育追赶计划
    “放养教育”教育的回归
    鉴定宝宝智力的五方法
    童车里的宝宝难“长大”
    王雅明:真正的蒙氏幼儿园是怎么样
    对宝宝谈钱 父母之“三不要”
    别把孩子的任性当成“个性”
    早教“软肋”:仅4%父亲参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