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就是学知识吗?-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早教就是学知识吗?

早教就是学知识吗?

2015-12-14

早教,这个不算太新的名词,受到了大多数家长们的重视。问题是每节课一两百元的早教,究竟在教什么?放学后会布置回家作业吗?

爸爸出汗宝宝笑

早教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双休日,因为爸爸妈妈休息,可以带宝宝去上课。上早教课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陪学的家长比孩子多,一对父母带一个孩子上课,那是稀松平常的现象,父母加两位老人一起来,也没什么奇怪的。教室里往往是父母齐上阵,而老人则隔着窗玻璃旁听。

早教课最累的一般是爸爸,这不,6-10月的宝宝开始上课了,老师说:让我们先做个热身运动。只见爸爸们纷纷仰天躺下,把宝宝放在曲起的膝盖上,上下来回摇晃,宝宝在摇晃中发出咯咯的笑声。接下来是踢球,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会走路,当然也踢不了球,于是爸爸站起来帮助宝宝踢。宝宝们咧开嘴大笑,爸爸在起起落落间则已满头大汗了。

因为宝宝的注意力不长久,所以几分钟就要换一个活动项目,这更累坏了年轻的父母。

我抓到光了

体能和感官训练是早教贯穿始终的内容,踢球就是体能训练的一种。早教中心里还有许多设备也是帮助宝宝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肌肉健康生长的。比如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隧道,让宝宝从这里钻进去,那里爬出来,既有趣又有益。

可是6-10个月的宝宝很多还不会爬着向前进,西米的妈妈说,8个半月的小西米平时只会划圈爬行,属于基本上还不会爬的那种,上了两堂课后,现在稍稍有了进步,而且显得很开心的样子。

9个月的嘟嘟竟然在隧道中前进了。原来,老师拿着一只手电筒。隔着隧道的布,嘟嘟发现了这道柔和的光线:它是不是飞碟呀?于是好奇心驱使嘟嘟伸手去抓,可是那个飞碟会飞,好不容易前进了一步,飞碟还是抓不到,那就劳我大驾,再前进一步吧。就这样,嘟嘟爬得比平时多了。这种感官与体能并重的游戏,在早教课上还有不少。

哪里跑!我抓住你啦!嘟嘟死死地抓住好不容易到手的光,原来是老师的手啊!

音乐课先尝乐器

宝宝大概天生就是品尝家,他们拿到所有的东西,一般都要先放进嘴里尝一下。你看,音乐课的乐器形状都很可爱,咦,怎么还会发出声响?让我亲自尝一尝吧。

根据宝宝的特点,早教中心的所有玩具和乐器都是经过消毒的,即使放在嘴里也没问题。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让宝宝玩不同的乐器,比如长长的鼓棒及金属乐器,都不适合6-10个月的宝宝尝试。

音乐课上,老师唱着欢快的歌曲,打着节奏,宝宝则坐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大手握小手地跟着节奏舞动,宝宝高兴得嘴都闲不住了,咿咿呀呀,是在唱歌吗?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舞蹈欣赏《美丽的小孔雀》优质课-福建-陈冠灵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大班歌唱活动《放风筝》优质课-湖南:沈莉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与“早教就是学知识吗?”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早教就是学知识吗?”还看
“斗妈”灵感源自心灵伤害
一哭就抱的孩子很难带?
父母切忌居高临下的爱
美国孩子必须学习的礼貌礼节
养育孩子切忌越俎代庖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婆媳育儿需要“斗法”吗?
    和你的孩子再长大一次吧
    孩子成长别期望“种瓜得瓜”
    “焦虑时代”做自信父母
    良好的亲子教育必备八大智慧
    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美国儿科专家传授8个育儿技巧
    让其被心底深处所吸收
    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吓唬”
    婴儿长牙过慢4大原因
    亲子关系类型影响孩子个性
    英国孩子不“坏”爸妈不爱
    粗线条妈妈育儿诀:不刻意
    教育女孩子这几种方法不可取
    “一掷千金”式育儿观念大PK
    新生儿肚脐发炎如何处理
    非语言沟通的影响力胜过语言
    英国教给孩子10句保命金言
    孩子脑袋大小跟智商有关吗
    培养宝宝的自然观察智能
    尊重应是关心孩子的前提
    婴儿长牙期间各类问题详解
    教育男孩的十三个关键问题
    如何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孩子
    好父母的九大“岗位职责”
    七种教育会毁掉女孩的未来
    日本男人也当“育儿爸爸”
    好的家庭教育浓缩成五句话
    必须向孩子表示自己的同情
    留洋博士的亲子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