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

2015-12-14

(接上文)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孩子,不怕对他人说不。能够坦然地拒绝他人、提出分歧、设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即使对方发怒,他也不会糊里糊涂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或者过错,他会明白:

1、 如果对方因为自己设立疆界而生气,那是对方的问题;

2、 愤怒仅仅是对方内心的一种感受,它不会跳出来伤害自己;

3、 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 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也变得愤怒起来;

5、 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我们成年人掌握后,也会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获益匪浅。

一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我和悄悄带着两个孩子去附近的商店买毛线。悄悄挑选毛线,我给Sam挑选鞋,两个孩子在一边拿着毛线团互相打着玩儿。我把Sam带走后,商店的营业员围着虎娃说三道四,“刚才那个小孩儿真不讲理,把你的毛线团撕开了,他是坏孩子!”

虎娃义正词严地反驳她们,“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许你们说他的坏话!”

一个五岁的孩子,敢于对一群成年人说“不”,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

一次在徐浩渊博士主持的“心育心”网站的心理论坛上,一位前来咨询的网友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中国男人不喜欢个性鲜明的女性(比如《飘》里的女主角郝思嘉)而更喜欢温顺的女子?

这也是我曾经思考过很久的问题。套用这一章的理论,我初步得出一个答案来,贴到了论坛里:中国的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孩子一旦反对家长,就要冒着毁灭生命中最重要关系的危险(不听话就不要你!),这是生存不能保障的危险,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当父母意愿的奴隶。这样,孩子无法建构自我,无法建立疆界。一个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既不怕别人说No,也不怕对别人说No。但是中国的孩子们,因为家长不允许自己说No,因此也不懂怎样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女性,肯定都会对他们说No(或者提出不同看法)而不会对他们百依百顺,这时候,这些成年的男孩子们就不知所措了,因为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培训过自己怎样接受别人的个体性。

没有疆界,也就没有你、我之分。大多数人儿时“孵 没有疆界,也就没有你、我之分。大多数人儿时“孵化”期没有过好,父母不允许他们建构自我,所以他们的心理停留在婴儿最初的“共生”阶段,认为自己的感受必须是所有人(尤其与自己亲密的人)的感受,如果对方不同意,他们就没有了安全感。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大班综合活动《奥运地图》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中班语言《小猫的生日》优质课(执教:谢海连)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山童》优质课-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中班美术《海底世界》优质课(宋玲).rmvb

大班歌唱活动《快乐的小兔》优质课-安徽:徐玲

与“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还看
新生儿产伤有什么影响?
新生儿产伤预防方法集合
宝宝十大“惹火”行为排行榜
专家支招:冷处理宝宝哭闹问题
宝宝哭闹的案例分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爸爸带大的孩子为何更聪明?
    6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隔代教育怎样培养宝宝性格
    13件小事让家庭教育不可小觑
    好爸爸,应该如何当呢?
    未来宝宝长相预测 与遗传与多大关系?
    妈妈应给孩子的六种教育
    啥样宝宝最“难养”?
    应对淘气宝宝的四妙招
    5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培养宝宝好性格从细小处着手
    7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收养孩子该怎样教育?应注意什么?
    “隔代溺”影响亲子教育
    宝宝任性的六大对策
    女儿嫁错了人,可能因为爸爸
    1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8个不得不玩的亲子数学启蒙游戏
    不同性格的宝宝的教育方法
    女宝宝名字——古典篇
    10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方法
    教孩子守规矩的几个游戏
    “犟孩子”该如何教育
    让孩子不黏电视的六招数
    3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跟两岁内的宝宝如何讲道理
    幼儿的性格特征分析
    应多鼓励男女孩一同玩耍
    天性不同 教养不同
    小心“父爱失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