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呵护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父母呵护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父母呵护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2015-12-09

美国心理学家强调,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行为特质,就是由于幼儿期的照顾方式不同所致。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探寻、自我发表;相反,日本孩子比较沉静,因日本孩子小时候和母亲有较多身体接触,但如果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育,这孩子将比较美国化。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具有决定性影响。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人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观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有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不了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现在的父母还往往把孩子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食品和药品上,而不是让孩子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户外运动中锻炼身体。一般说,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加细心的照顾和宠爱,从而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这种保护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阅读《一步一步走啊走》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歌唱活动《种子宝宝快结瓜》优质课-南京:张倩

大班律动游戏《浴缸里的国王》优质课-安徽-卢婉婷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歌唱活动《如今幼儿园新事多》优质课-安徽:梁晓静

大班律动游戏《蛤蟆历险记》优质课-江苏:陈晓萍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与“父母呵护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父母呵护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还看
生后30分钟吸吮乳头好处多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响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如何让孩子在等待中不焦虑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婴儿启蒙教育要着力注意的事项
    孩子学绘画可培养四种能力
    如何增强孩子的语感
    宝宝爱爬楼梯怎么办?
    如何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孩子
    怎样正确区别新生儿溢奶与呕吐
    千万不要让人这样逗孩子
    5大因素 让子宫内的胎儿更聪明
    孩子玩魔方能培养专注力
    妈妈应给幼儿适量吃些肉
    孕后期不能进行抚摸胎教
    春节,不要带孩子四处拜年
    教育孩子的技巧
    宝宝要远离这7类“毒品”
    胎教:抚摸胎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孩子才艺易踏入的误区
    装酷的小孩子长大后难成功
    如此“胎教”危害胎儿健康
    准妈可用这些措施预防早产
    选购儿童玩具的注意事项
    如何激发孩子创造力
    小孩喜欢边玩边吃饭怎么办
    怎么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
    妈妈素质对孩子智力有影响
    胎教,母亲的情绪很重要
    宝宝睡觉打鼾易导致大脑损伤
    正确的表扬孩子
    给孩子多些挫折教育
    婴儿“哭”是想表达什么?
    幼儿家教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