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教育早知道 >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

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

2015-03-18

研究调查显示,如果家长常常对6岁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孩子会渐渐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很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的心理,他会害怕和陌生人相处,严重的还会有自杀倾向。家长们,看到这里,你们是否也常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孩子有时候很淘气,家长这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家长心里肯定在想,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就会听话的。但是,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心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家长经常对他生气,他会渐渐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经常觉得自卑,害怕与人交往,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容易让孩子有自杀的想法。

建议一:试着冷静下来分析问题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生气,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哭闹,在了解原因之后再做定夺。孩子犯错都是有根源可循,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先生气,孩子不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而且还容易给他的心里造成阴影。家长这时候应该冷静下来耐心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建议二:分析是孩子错了还是大人的观念错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思想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他觉得应该是这样,而在大人的世界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如果这时候你认为是孩子的错,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把孩子单纯的世界给抹杀了。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奇怪的想法,但作为父母先不要急着否定他,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观点何尝不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呢。

建议三:分清楚大错和小错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太过敏感,总想着要在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就纠正他,但很多时候孩子犯的错无非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而很多家长都会小题大做。有时候家长应该容忍孩子犯的小错,不需要每次都去纠正他,可能在他尝到了错误做法的后果之后,他自己会觉悟过来什么才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领悟,这效果远远比家长的教导要来得好。

家长如果直接对孩子生气,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叛逆因子,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是一块绊脚石。孩子都是需要大人的耐心和关心,一味的责怪只会让他心理产生阴影,耐心引导才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阅读活动《啪啦啪啦嘭》优质课(蒋静)

大班律动游戏《遇见舞》优质课-南京-易娟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歌唱活动《魔仙的指法》优质课-浙江:施陈颖

小班阅读活动《海豚》优质课(蒋静).avi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歌唱活动《小红花》优质课-湖南:易婧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与“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相关文章
生活中提高婴儿智能的小游戏
1岁前家长应该为宝宝做到的事
家长如何教宝宝学说话?
父母的早期教育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知道多少?
看过“千万别总跟孩子说我生气了”还看
儿童森林故事:超级理发师
宝宝春季营养搭配指南
宝宝夏季营养搭配指南
秋季宝宝饮食应以防燥润肝为准
小儿冬季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一次逃生教育可能让你的孩子免于灾难
    过年了,该怎样给孩子送礼物?
    0-3岁是大脑发育关键期 家长能做些什么?
    十妈九错 中国父母育儿教育常犯错误
    细数“家有儿女”的育儿误区
    乐活·视野:将环保种在孩子心中
    教养·学习:请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父母十种态度 让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我从哪里来”——各国性教育读本尺度大PK
    海外育儿: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新式长假 宝宝长途旅行安全指南
    不会早教?用早教机!
    为0-3岁孩子所做的教育、健康投入 效果最佳
    六大抱怨让妈妈的爱被打折
    很赞!美国爸爸的十条家训
    小天才:让宝宝变强大的秘密法宝
    一位北美校长的育儿方略
    遇上恐怖分子,爸妈容易疏忽的问题
    家庭不正确教育“好心办坏事”
    错误的“鼓励”使孩子更自卑
    哈佛访学一年,让我懂得如何做父母
    注意!音响有可能会伤害到宝宝
    教养·学习:从根本处教孩子
    什么是爱?美国妈妈不解中国式“啃老”
    你还在用pad早教吗?
    培养艺术宝宝应避免三大误区
    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4句话
    家有特殊儿童 爸妈如何应对挑战?
    乐活·视野:荷兰零下4度幼儿园戶外活动
    无名英雄——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