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

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

2015-12-08

可可是个6 岁男孩。但是,在爸爸刘尚眼里,儿子太娇气,不像个男孩子样。不久前的一次聚会,别的孩子都在一起玩,但可可却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在刘尚的劝说下,可可好容易才加入小朋友当中,但是不到3分钟,便听见可可“哇”地一声哭了,边哭还边喊着:“妈妈抱,妈妈抱!”原来,就是因为一个小女孩推了他一把。妻子雅美冲上前去抱起了儿子。一顿饭吃下来,可可都没有离开妈妈的怀抱,吃东西还让妈妈喂。刘尚觉得特别没面子,这哪里像一个6岁的男孩子呀

软弱的6岁男孩

可可是个6 岁男孩。但是,在爸爸刘尚眼里,儿子太娇气,不像个男孩子样。不久前的一次聚会,别的孩子都在一起玩,但可可却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在刘尚的劝说下,可可好容易才加入小朋友当中,但是不到3 分钟,便听见可可“哇”地一声哭了, 边哭还边喊着:“妈妈抱,妈妈抱!”原来,就是因为一个小女孩推了他一把。妻子雅美冲上前去抱起了儿子。一顿饭吃下来,可可都没有离开妈妈的怀抱,吃东西还让妈妈喂。刘尚觉得特别没面子,这哪里像一个6 岁的男孩子呀!人家那些2、3 岁的孩子也没这么娇气。回到家,刘尚和妻子为这事吵了起来,刘尚怪妻子太娇惯儿子,妻子则觉得委屈。就这样,第二天,一家三口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此时的刘尚,情绪平复了许多,他向妻子道了歉,说来咨询主要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好,所以,希望两人都能尽量客观地看待事情。妻子表示愿意配合。夫妻俩的态度,无疑给咨询开了个好头。在孩子回避的情况下,刘尚列举了儿子的“娇气”行为。

“这毕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需要勇气和胆量,这一点对男孩子来讲更加重要,所以,那天看了儿子的表现,我禁不住向妻子发了脾气,我的情绪是太激动了,也做得不对,不过,儿子这么娇气,真挺让我担心的。

“比如说,别人家这么大的孩子,去了幼儿园,鞋带都会自己系了,可我儿子不会,幼儿园老师劝说我带着孩子去测测智商,测试结果很正常,老师说:那只能说你家孩子锻炼太少!

“再比如,带着孩子到野外玩,连小女孩都敢抓蝴蝶,抓甲壳虫,可我儿子却不敢这怎么也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我表示理解刘尚的心情。刘尚转向妻子说:“咱们都说说,都是为了儿子好嘛!”

坐在刘尚边上的雅美开口了“:昨天我老公生气,说是我惯坏了儿子,我挺委屈的。但后来想想,真是觉得自己挺失败的。我俩结婚的时候,他父母身体就不好了,而我是单亲家庭,家里的大人也指不上。所以,我儿子出生后,就一直由我亲自带,为此,我连工作也辞了,家里所有的收入都靠老公一个人,辛苦是自不必说的。本来,人家还说由妈妈亲自带的孩子会聪明、独立、适应力强,可我儿子,却反过来了,我觉得我没做一个好妈妈。”说着,雅美眼圈泛红了。接下来,我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编了几个题目,试图了解平时雅美对儿子的教养方式。

“孩子哭了,你会怎么办?”

“孩子摔倒了,你会怎么办?”

“孩子鞋带开了,你会怎么办?”

“孩子不好好吃饭,你会怎么办?”

而雅美给出的方式,清一色全是包办代替。孩子哭了,抱起来;孩子摔倒了也是抱起来;孩子鞋带开了,帮孩子系上;孩子不好好吃饭,喂孩子。

我又让雅美用一种关系来形容她与儿子的关系。雅美想了想说道:“像是老母鸡和小鸡的关系吧,我总想张开翅膀,把儿子护在身下。”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测试,已经不难看出,雅美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喜欢包办代替,而包办代替的背后,是太想保护儿子。

听我讲完后,雅美不停地点头。说道“:是这样的。我也觉得我保护得有些过头了,但是,这个世界这么不安全,我真的害怕儿子有个闪失什么的,那我真的没法活了!”

我告诉雅美,虽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保护过了头,则会剥夺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进而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因此,我建议,雅美能够教给孩子一些方法,而不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妈妈就去插手包办。

妈妈儿时的心结

然而,就在这次咨询后的第二天,雅美拨通了我的电话,她说前一次咨询让她很好地意识到了包办代替对儿子的危害,她也想让儿子做个独立勇敢的人。但是,她觉得克服不了自己的心结,虽然儿子好端端的,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危险,但是有时候自己躺在床上,却控制不住地瞎琢磨,比如说,想象着儿子有一天下楼玩被哪个小朋友拿着纸条捅了眼睛或耳朵,或是儿子跑到了街上被车撞啦,再或者是遇到骗子把儿子拐跑啦。这么想着,一身冷汗。如果再看到报纸上报道的负面新闻,雅美就更紧张了,她真恨不得像袋鼠似地在肚子上长个袋子,将儿子时时刻刻装在袋子里。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雅美恐惧背后的真正原因,雅美再一次出现在了咨询室。

稍稍坐定,她便又说起了自己担心“:您说2012 地球大毁灭到底是不是真的呀,真是听得人心惶惶的,昨天又报道国外哪里地震了,搞得我躺在床上又禁不住胡思乱想起来”

“这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我问道。

“联想到我儿子,这么小,到时候真发生这些事情,跑也跑不了啊!”

“能试着详细地想一想这个画面吗?”我对雅美说。

雅美闭上了眼睛,眉头紧蹙着,她的呼吸继而也变得急促起来“:我和我老公与儿子像是隔开了,儿子却被困在了屋里,我和老公怎么也进不去,我急死了,孩子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大哭着,喊着:妈妈!妈妈!我的心都碎了”眼泪顺着雅美的脸颊流淌下来,她睁开了眼睛,拿起茶几上的纸巾擦拭着泪水。

“你儿子委屈得大哭的样子,又能让你想起什么人,或什么事?”我一步步地引导着。

“想起” 雅美若有所思, 继而抬起眼帘, 对我说道:“可能是我儿子长得和我比较像吧,我想起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

“哦!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短暂的沉默之后,雅美说道“:您若不问,我真没往那方面想。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我。我知道妈妈做了一些很让奶奶家无法接受的事情。后来慢慢长大了,我知道了是因为母亲有了外遇。我的父亲经常酗酒,不务正业,我母亲做生意的时候,有一个男人经常帮忙,一来二去,他们就好上了。我母亲就决定和那个男人离开。我还记得很清楚,为这事,我父亲喝了酒,回到家抓着我母亲的头发往墙上撞,边撞边骂很难听的话。我的哭闹声和父亲的打骂声混作一片,母亲却一声不吭。后来,她就和那个男人走了。我隐约记得母亲走那天是下雪天,她围了块格子围巾,低下头来亲了亲我,围巾上还香喷喷的。然后母亲就哭着转身走了,我也哭了。可奶奶坐在炕上,狠狠地骂,我不知道是在骂妈妈,还是在骂我。总之,是不让我哭了。

“就这样,我和母亲一分开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当中,爸爸酗酒更严重了,有几次下雪天,喝醉了都差点掉了沟里冻死。我从小就在叔叔婶婶家长大,他们对我还挺好的,一心一意地供我念书,我从小不爱说话,但是成绩很好。

“再见妈妈时,我已经上初中了,她有一回到学校里找我。拉着我的手,说不出话,就是流泪。可我却很生硬,怎么也无法将她与妈妈两个字建立联系,我当时就是觉得丢人,想着她快点走,别让班上的同学从窗户看见从那以后,我算和妈妈有了联系,但是一点也不亲密。我经常会做梦梦到她,梦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大风将我卷走,妈妈伸着手,我也伸着手,却谁也够不到谁”雅美说着,眼圈再一次红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雅美对儿子莫名其妙地担心,与她小时候与母亲的分离事件有着很大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如果一个人童年时受了伤害,在做了父母之后,很可能会疯狂地想去弥补他们“欠缺”的童年,这动力往往来自于“未完成事件”带来的情绪,那些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以及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诸如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情感情绪,就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会付出种种努力试图去完成它,以填补人生的缺口。

对雅美来讲,儿子虽然没有发生过危险,但是,由于她内心中深藏着不安、被母亲抛弃的恐惧,对自己的怜悯,以及对母爱的渴望情绪,因此,他的“内在小孩”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而自己试图去充当那个理想的父母,去弥补曾经的缺失。然而,物极必反,由于过于溺爱和保护,却剥夺了孩子很多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对孩子并无好处。同时,属于自己的内心伤痕,也并不会因为爱儿子,就会真正好起来。雅美经常感到恐惧、担心,看似是在对儿子的担心,实际上,是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恐惧不安等情绪的变相表达。虽然时过境迁,这些情绪依然在折磨她,也并没有因为她溺爱了儿子就真正消失了。

看来,对于雅美来讲,适度地处理心中的未完成事件,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处理妈妈内心的创伤

因此,接下来的两次咨询中,我将咨询重点放在了疏导雅美的未完成情绪上。这个步骤我主要运用了空椅子技术。

首先,我让雅美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而另一把椅子则代表她的母亲。让雅美对着这把椅子说出她想说的话。开始的时候,雅美怎么也说不出口,我便首先坐在另一把椅子上,扮演她母亲的角色,开始说话“:我知道你这么多年,很委屈,也很受伤”雅美的泪水决堤而出,她抽搐着说“:我不知道你当年为什么那么狠心,抛下我不管,在所有的孩子里,就我没有妈妈,总觉得别人嘲笑我,连做梦都是找不到方向。叔叔婶婶养活了我,但我毕竟不是他们的孩子,这一点你知道吗”我没有打断雅美,而是坐在一边等待她尽情地宣泄这些情绪。第一次进行空椅子技术,雅美这样激动的情绪大概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之后,随着她渐渐地平复,我建议她能坐到“母亲”的位置来与现在的自己对话。雅美同样不能说出太多的话,这说明,她对母亲的做法,有着很多的抗拒。

于是,我改变了空椅子技术的方式,让雅美代表现在的自己,将一只小熊放在另一张椅子上,代表雅美小时候的自己,让现在的自己去安慰曾经受伤的那个孩子。雅美再一次泣不成声,她拥着小熊说:“ 可怜的孩子,你受了很多苦,只有我最明白,最理解。你胆小、怯懦、觉得不被爱,你拼命地学习,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没有那么差劲,差劲到连妈妈都不要你我会好好爱你,好好地陪伴你,你会坚强起来的”

然后,咨询师又让雅美扮演“小熊”的角色,也就是小时候自己的角色,来进行倾诉。随着咨询的进行,雅美虽然还是有很多委屈,但是,却开始有了向前看的决心,比如,她会说:“ 我会努力成长,我会变得强大”。这说明,随着负面情绪的宣泄,雅美已经给了自己一个成长的空间。

最后,咨询师再一次让雅美代表自己,另一张椅子代表“母亲”,试着与两张椅子上交换角色,进行对话。这一次,雅美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并说:“ 再多的如果,也无法改变事实,虽然我受了很多伤害,但是,现在我不想再纠缠这些,我要让自己坚强起来。我也愿意原谅您,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其他母女那么亲密,但是我依然愿意原谅您。”当雅美坐到代表母亲的椅子上时,也能开口说话了,她说道:“ 你现在能好好地生活,变得坚强勇敢,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有我的难处,你也许无法理解,但是,我是万般无奈下做出的选择,妈妈对不起你,但妈妈的心里还是很爱你”泪水再一次滑过脸庞,雅美捂着脸哭泣着,在泪水的洗涤中,继续获得着力量。

在做过空椅子技术之后,雅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她对儿子的过分保护,均来自于对那个小时候受伤自己的过度补偿。

她愿意尝试着去学会适度放手,将儿子的成长权利还给儿子,并主动向我探讨一些适当的方法。

妈妈应该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儿子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一个星期后,雅美带着儿子走进了咨询室。雅美告诉咨询师,在前一个星期里,她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学会适度放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她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尺度。

咨询师特意准备了积木,雅美可以陪伴在旁边。在这个具体的“模拟”过程中,来对雅美进行指导和建议。

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可可见到积木非常喜欢,很快就投入到玩的过程中了。不过,咨询师提前给可可布置了任务,这一次,要搭一栋“大房子”。

可可开心地拿起这个,又放下那个,开始的时候,雅美还能在边上静静地看,但是不一会儿,雅美就开始伸手帮忙了。她将一块大的积木垫到最底下,但在此之前,可可却是放了几块小积木,可可似乎不同意妈妈的做法,想把大积木拿掉,但是雅美却说:“大的垫在底下才能稳当呀!”在妈妈的坚持下,可可让步了,开始可可还积极地参与,但是,接下来,在妈妈的插手下,可可动得越来越少,后来干脆是雅美帮助儿子完成了搭房子的任务。而此刻,可可的注意力早就不在积木上了,他开始东张西望地干别的事情了。

咨询师详细地记录了这个过程。之后,与雅美分析了这个过程。雅美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她因为着急,而剥夺了孩子的机会,最后导致可可在搭积木上没有了成就感,也就放弃了。

“从这件事情想一想,假设在生活中总是这么做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我启发道。

“孩子能力越来越差”。雅美不好意思地说道。

针对雅美长时间养成的包办代替的习惯,我建议,她每天晚上能“分解”自己一天的行为,并在包办代替的行为后面划勾,第二天要力争将这件事的权利还给孩子。如此一来,雅美包办代替的习惯就会慢慢克服了。我再一次给可可布置了搭积木的任务,这一次,要搭一座小桥,同样,雅美陪在边上。

由于上一次妈妈的介入,这一次,可可开始表现得很被动,总想让妈妈帮忙,不过,意识到问题的雅美没有再插手,而是鼓励可可:“ 你想想看该怎么样?”“你觉得哪个更好看呢!”“真棒!”在妈妈的鼓励下,可可最终完成了任务。母子俩都显得非常开心。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体验,雅美更加认识到放手的重要性,她表示为了孩子的成长,她愿意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了让雅美在现实生活中巩固习惯,我给出了如下的建议:

第一:在生活小事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帮着妈妈扔掉桌子上的水果皮,尝试着自己洗脸,哪怕洗得并不干净,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洗小袜子、小手帕。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习惯,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的。

第二:经常鼓励孩子,少用娇气的语言来与孩子说话。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因此,在生活中,家长尽量少用“奶声奶气”的语言来与孩子说话,而是试着用温和而成人的语言来与孩子对话。比如说,看到花朵可以说:“这花开得真漂亮啊!”而不是:“这花花开得好漂亮啊!”家长这一行为的转变,实际上也在告诉孩子:“你长大了,不是时时被妈妈娇气的小宝宝。”

第三:通过童话故事告诉孩子危险所在。适度放手并不代表不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家长一定要学会判断环境,并认识相关的危险性。通过一些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将这种安全方式传达给孩子。比如,可以童话故事来传达安全知识,也可以通过童谣。现在关注儿童安全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作为家长可以吸取这些科学的知识,然后以合适的方法传达给孩子。

第四:孩子遇到问题,爸爸妈妈帮着想办法。对于雅美的儿子来讲,由于长期的保护,很多适应能力被削弱,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这个过程,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鼓励孩子,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他可以用的方法。比如说可可不会系鞋带,雅美可以教儿子一些最简单的系鞋带的方法,也可以让他在家先试着给小熊系鞋带,对于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来,体验到了学系鞋带的乐趣,也很容易就学会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鹬蚌相争》优质课-安徽-周瑜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大鹿》优质课-河北:周白云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大班律动游戏《山狗和臭鼬》优质课-南京-徐佳佳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律动游戏《剪剪纸》优质课-成都:程艳艳

与“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妈妈误区让儿子变懦弱”还看
“带”宝宝变成“抢”宝宝?
维多利亚曝育儿经为小编素颜(图)
好父母成“祸害”
你家宝贝受了表扬的伤了吗
育儿专家:如何训练宝宝自己尿尿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喂饭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15——18个月宝宝的早教
    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20个陪孩子过暑期点子
    解读孩子的负性情绪
    你知道吗?孕妇情绪影响,危害胎儿及健康
    1岁内婴儿早教
    让宝宝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
    寒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习惯
    你知道吗?男孩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 方向感来自于爸爸!
    改善幼儿饮食问题
    孩子的零花钱问题
    孩子这5个小举动,竟是高智商的表现!你家孩子有吗?
    新生儿智力开发方法
    棍棒教育和赏识教育二选一
    你知道吗?从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上)
    决定孩子的进步的原因
    与孩子沟通应注意问题
    世界这么大,我不能一个人瞎!
    你知道吗?试论“早教”
    如何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
    早教误区要注意
    你知道吗?孩子一生中的“黄金八年”
    调节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四个能力早教
    孩子偶遇电视亲热镜头 你会怎样做?
    零下10度,幼儿园坚持全天户外活动?
    有效提升BB记忆力
    教孩子有教养,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