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

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

2015-12-02

[导读]抚育孩子成长,既要用科学理念作指导,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支撑。贴近现实生活,因时、因地采取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的育儿方式,意即接地气的早期教育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

要读懂孩子

先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

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10%左右的少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高峰期为7-10周岁。而厌学、害羞、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并非进入小学才突然出现,而是在0-6岁被培养出来的。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健康。因为家庭气氛、家长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如果家长一味关注智力发展、看重考试成绩、拔苗助长,这种单一维度培养的做法,偏离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其结果不但培养不出聪明的孩子,还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学业的进步。

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只有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读懂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早期教育。

成长早期的孩子,如一片肥沃的处女地。精心的种植者,把它打扮得葱葱郁郁,而粗鲁者只会让它越来越贫瘠。

教养需因地制宜

父母需反躬自省

当红电视剧《北京青年》中有这么一句有意思的台词,相信广大中国父母都很熟悉:我都是为你好!这是典型的中式教养。养孩子的大忌,就是不过问孩子的想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设计孩子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或者活泼,或者安静,或者敏感等等。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它们还随时受到生存的环境、文化、人际关系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气质与人格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教养。父母的第一要务,即摸清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抚育技巧。

粗放的教育,通常是一锅煮,生搬硬套地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孩子。精致的教育,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气质类型,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因此,让早教逐步精细化,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作为家长,有责任去反省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养、自己的胸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条件。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律动游戏《救回蛋宝宝》优质课-安徽:李静

小班语言《小乌龟看爷爷》优质公开课

大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广西:赵艳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戏剧表演唱活动《新猴子学样》优质课-安徽-余璐

大班阅读活动《我幸运的一天》优质课(蒋静).avi

《珍爱生命 预防踩踏》幼儿安全教育-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刘华

大班歌唱活动《种子宝宝快结瓜》优质课-南京:张倩

与“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教育孩子需要“因地制宜””还看
不被妈妈爱的孩子(图)
自卑妈对孩子有三危害
影响孩子一生的15个细节
孩子生命中不能够承受的痛
幼小衔接:教为先?养为先?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邓超:爸爸越有趣,孩子越幸福
    自主性绘画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母爱是为了分离, 你却学不会放手
    家庭教育切忌:包办一切的妈和啥都不管的爹
    明白得体退出的父母,孩子更优秀
    爸爸陪伴越多,孩子成长越健康!
    你觉得孩子好带,那是因为你养的不是儿砸
    同样上幼儿园,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结局!
    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亲子出游,给孩子“脚踏实地”的机会
    孩子差点在学校门口被拐!骗术升级,家长警惕!
    最受准妈妈欢迎4种胎教方法
    孩子爱吃零食?适量是好事!
    吴京老婆拒生二胎, 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怎么hold住看见玩具就要买的宝宝?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
    家长每天说这六句话,孩子更优秀
    你家娃会交朋友吗?五招教你打造社交小达人
    聪明的父母都一样,多少都带点绝情!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家长学会这几点,在家就能做早教
    孩子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绝不能打!
    再难也要自己带孩子,特别是6岁之前!
    宝宝不听话如何教育 6大攻略来帮你
    听话就用食物奖励,这样很毁孩子!
    熊孩子!二胎!猪队友老公!她却活成了万千女性的榜样
    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回园综合症”来了,该如何化解?
    妈妈给自己放假,对家庭教育很重要
    学龄前完成这三件事,远比识字算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