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宝宝营造优质的睡眠空间-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学前教育 >为宝宝营造优质的睡眠空间

为宝宝营造优质的睡眠空间

2015-12-01

导 读:宝宝在婴儿期有2/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宝宝的睡眠安全也是新手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建议父母与宝宝分床但不分房间睡,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宝宝的异常情况。

选好寝具,是保证高质量睡眠的关键。

婴儿床:为了从小培养宝宝独立睡觉,必须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婴儿床,在床栏栅栏之间的距离不可超过6厘米,以防止宝宝把头伸出来;婴儿床的所有表面必须漆有防止龟裂的保护层,床缘的双边横杆要装上保护套,防范长牙的宝宝啃咬。

枕头:刚出生的宝宝脊柱平直,平躺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个平面,颈、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侧卧时头与身体也在同一平面。因此,宝宝3个月之前不用枕头。到3个月时,宝宝开始学习抬头,脊柱颈段开始出现向前的生理弯曲,此时开始使用枕头。枕头的高矮以3~4厘米为宜,随后根据发育情况逐渐调整。枕套最好用白色或浅色棉布制作,枕芯选择质地柔软轻便、透气、吸湿性好的灯芯草、荞麦皮、绿豆皮等材料充填,软硬适度。

床上铺盖:床铺上的被子、被罩、褥子、垫被、床单、毛巾被、枕巾等物品以棉质为好。被子不要太重,褥子不宜过厚,垫被软硬适中。所有物品要经常日晒,定期拆洗,保持清洁干燥。

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婴幼儿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由于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室温的高低对宝宝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妈妈需要根据季节来调控好室内温度,如严冬和早春季节,室内以18℃~22℃为适宜;夏天开空调时以28℃为好,同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常新。温度适中,有利于宝宝睡个好觉。

小宝宝对室内过干或过湿都难适应。为了宝宝有一个健康的睡眠,必须调节好室内的湿度。冬天室温18~22℃,相对湿度为40%~60%;夏天室温23~28℃,相对湿度为30%~60%;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内温度为19℃~24℃,相对湿度为40%~50%时,人会感到舒适。湿度过大时,应开窗通风,以降低湿度;室内过于干燥时,要勤洒水、托地。必要时使用加湿器,使房间内空气湿润。但要常清洗,保持洁净。

光线

从保健角度来说,睡觉时开灯不利于宝宝形成昼夜睡眠规律。宝宝卧室的光线宜暗不宜明。如宝宝怕黑夜,可在床头安一个小台灯,待宝宝安然入睡后再关掉,以免影响宝宝的健康。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歌唱活动《大灰熊》优质课-浙江-张雪琴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小班思维《好玩的洞洞》优质课(吴佳瑛).DAT

幼儿园优质课《面对陌生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刘世杰

大班律动游戏《功夫熊猫》优质课-四川:赵鑫

大班律动游戏《快乐身体演奏会》优质课-重庆-王舒娜

中班说唱活动《水果总动员》优质课-游万玲.rmvb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大班律动游戏《小羊羊演唱会》优质课-广州-陈向群

与“为宝宝营造优质的睡眠空间”相关文章
幼儿园群出群规,你怎么看?
怎么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给宝宝选择早期阅读书籍?
家庭教育谨记以下“十戒”
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教育要及时
看过“为宝宝营造优质的睡眠空间”还看
不同阶段,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
生后30分钟吸吮乳头好处多
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来自父爱的影响
家教要以“成人”为主要目的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如何和宝宝交心?
    宝宝的行为发展过程很神奇
    假装游戏促进宝宝心灵发育
    正确看待两岁孩子的占有欲
    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好情绪
    培养孩子“自助入睡”好习惯
    如何“修理”爱动手的宝宝
    怎么让“小气”宝宝变大方?
    六招让宝宝不再“害羞”
    投掷游戏 改善宝宝怕生
    宝宝为啥比同龄孩子说话晚?
    怎么办,我家宝宝怕理发
    如何训练宝宝的主动创造意识
    让宝宝不再和父母唱反调
    小宝宝哭闹抱与不抱有讲究
    妈妈如何跟幼儿交朋友
    儿化语不利于宝宝语言发展
    男宝爱摸妈妈的咪咪怎办?
    对付“哭闹大王”妈妈妙招
    帮孩子合理宣泄情绪三方法
    帮助宝宝戒掉“手指棒棒糖”
    教育孩子绝对不能用“吓唬”
    五招轻松训练宝宝的专注力
    破译BB常见行为之“人来疯”
    依恋: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
    宝宝为什么会怕“生”
    淘气的男孩好 调皮的女孩巧
    孩子的情绪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
    帮2岁宝宝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重新培养孩子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