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教您应对宝宝骂人-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五招教您应对宝宝骂人

五招教您应对宝宝骂人

2015-01-21

到了3岁以后,家长们会忽然发现,原来挺有礼貌的宝宝,忽然开始说脏话了,甚至骂人。很多时候这让家长感觉尴尬,同时也有很多担心。其实这只不过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宝爸宝妈们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小编教您五招,轻松应对宝宝骂人。

1.淡化处理。

年幼的孩子还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说的脏话中影射的不健康的内容,更没有意识到说脏话、骂人有什么不对。假如家长对此不予大惊小怪,而是悄悄注意孩子举动,他也许不会再重复说脏话了。反之,家长的惊骇和愤怒、旁人的发笑和怂恿,会引起孩子对自己所说脏话的注意,让他觉得脏话具有刺激性和伤害性,待到他愤怒、兴奋时,便会口出脏话来攻击他人。

2.教会孩子用恰当语言表达情感。

家长和老师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骂人,是无助于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聪明的孩子应该运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化解对方的敌对情绪,同时也使自己的心中怒火平息,减少心理压力。

3.耐心说服教育。

娇声怪气、用词污秽、病语连篇等,都是孩子们使用语言中应该避免的弊病,一旦发现,应随时帮助孩子矫正。例如:这句话听起来很难听,这不是一个好孩子要说的话。好孩子是不能说脏话的,你看,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不说脏话,是吗?。大家都不喜欢这句脏话,如果别人骂了你,那是他的不对,你不应该骂他,因为你要做一个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你看,你骂人,别人多不高兴,今后再别骂人了,好吗?

4.必要惩罚。

如果孩子骂人、说脏话屡教不改,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首先要让孩子认错,向被骂方道歉。其次,让孩子把我保证再不骂人这句话抄写几十遍。另外,取消孩子的某些权利,如取消奖励和有关活动计划等等。

5.以身作则。

家长要以身作则。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的。因此,他们最初接触的成年人,如父母或祖父母,常常是他学习、丰富语言的主要榜样。如果家长经常口出秽言,对待邻居、同事的态度恶劣,当然也就别想指望孩子语言美。

心理学小知识:孩子处于语言学习阶段,对各种词汇的句子都感到敏感。说脏话在孩子最初是无意识的模仿,但是周围人的反应让他们发现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觉得实在是太过瘾了,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家长只需轻描淡写,不予理解,这段时期慢慢就会过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室内游戏-采蘑菇》幼儿园小班,皇海波

中班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优质课-河南-吴婷婷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律动游戏《小丑当大厨》优质课-成都-叶娇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中班语言《小兔怕怕》优质课(祝晓隽)

中班综合活动《下雨了》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与“五招教您应对宝宝骂人”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五招教您应对宝宝骂人”还看
主要看气质?亲,其实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
好妈妈传授批评孩子的技巧
帮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单亲家庭孩子的7大心理问题
如何让宝宝整夜安睡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80后父母多陷养育焦虑
    新生儿太听话有可能智力低下
    智力,在宝宝的指尖上跳舞
    拼养孩子有风险 需谨慎
    切忌:这些育儿“高频率语句”
    宝宝双语教育的4大误区
    常打孩子 阻碍儿童智商发展
    一父亲的独门育儿经
    别让夫妻教养不同调伤了孩子
    “穷养儿,富养女”OUT了吗?
    孩子学习艺术的4大误区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几个细节
    五种“特色妈妈” 千万不要做!
    中国宝宝最欠缺的早教是什么?
    镜子镜子 谁是最可爱的宝宝?
    切勿盲目跟风早教时尚
    母爱或影响孩子恋爱心理
    书法家王羲之劝子于学
    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
    “太吵”的玩具让孩子变笨
    解读儿童学习动力消退的原因
    看看你的宝宝是不是超常儿童?
    奶爸心声:BB的天赋就是玩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
    咀嚼训练游戏:吃硬东西
    家庭游戏中的感统训练
    周末 请让你的孩子喘口气儿
    李开复:“给家长的育儿妙方”
    学才艺,好奇和热情最重要
    别陷入这3个早教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