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 早教 >智力开发 >13-18个月幼儿的早教重点
2015-11-25
了解这个阶段的幼儿
经历了一年的成长,幼儿从一岁开始,已具备了很多生存的能力。从宝宝会说话的那一天起,这个小生命就产生了意识。但是,在18个月之前,我们帮助小宝贝这个不成熟个体成长的重点还是在感知觉的训练,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训练,以帮助其形成一定的习惯和经验,为宝宝今后的独立打下基础。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差异正在形成,那就是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的发生一般在18个月左右,以幼儿会开口说“我”为标志。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将能更大幅度地向独立的个体靠近,你也会明显地感觉到,能自由活动的宝宝更接近于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了。这时我们对宝宝进行教育会有真正的回应。所以说,18个月之后的宝宝有接受教育的基础,我们对这个生命个体的训练也将由感知觉训练进化为认知训练。
18个月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的来临,表示了宝宝人生的重要转折。转折的好坏,在于18个月之后教育影响施加是否得当;而教育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宝宝大脑的发育程度,而宝宝大脑的发育和全身发育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13~18个月这一时期,爸爸妈妈还是要十分关注宝宝的科学喂养。
此时,宝宝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言语、认知能力以及情绪与社会行为方面的平均发展水平如下:
类别 能力
大动作 自己扶栏上下楼,两步一阶梯
精细动作 会模仿画线(方向不限)
言语 会说10个单词,会说自己名字
认知能力 搭方积木4块;认识身体5个部位
情绪与社会行为会拿板凳让妈妈坐下;会告诉妈妈自己要大小便
该阶段早教重点
满一岁的宝宝应该会说一些话了,以单词为主。发展得特别好的宝宝,可能在一岁多的时候会说一些完整的句子。爸爸妈妈在这段时间,一定会特别地注意宝宝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语言是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作为一个个体,依赖于外在的环境而存在,这种依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从外部获得信息;二是人向环境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的能力就是语言的能力。当然,这个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就是说手势、叫喊、哭、笑,都是语言,所以我们说不到一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和外界发生交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说话,就是狭义的语言,永远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宝宝会说话了,才能成功地和外在发生交流,但至少可以认为,宝宝满一岁,会说话后,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从意识发生的角度来说,这时的宝宝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效的使意识外化的渠道,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与外界交流的循环。换句话说,以前不会说话的宝宝能想些什么,但还不能成功地使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那时爸爸妈妈和宝宝的交流是通过猜测来完成的;而宝宝一旦会说话后,也就掌握了表达自己所想的工具,不仅仅能想些什么,而且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
这个循环的完成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意识外化的完成,是完整意义上的意识功能形成的标志;而是否具有意识功能,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人正因为有了这个意识功能,才和动物不一样,才能够主动地改变环境。会说话,不仅仅是宝宝的已有能力的一个证明,还是其在今后获得更多能力的一双翅膀,将带领宝宝更有效地认识和适应这个世界。
此时,爸爸妈妈在对宝宝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些什么呢?前一阶段建议家长开始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个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在某种意义上,性格代表着某个人的本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的、经常性的特点,可谓“性格决定命运”。
一岁的小儿,正是顽皮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举动,而且又没有完善的是非观念,这时对宝宝性格培养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习惯的培养上。在教育孩子时,很多时候要多留一点空间,让宝贝有自由活动和想像的空间,不能管得太紧,要让孩子自己去玩。但在有的问题上,必须进行约束,哪怕一次也不行。比如吃饭,每次吃饭不能哄,如果闹,不好好吃饭,就必须给予惩罚,态度坚决。在对待这个年龄的幼儿,大人最糟糕的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态度经常变化,今天吃饭哄,明天不吃就算了,后天不吃饭又挨打。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本阶段是学习生活的规范、接受约束的时候,如果宝宝用大嚎、摔东西等作为要挟大人的方式时,这类行为不能迁就。
有原则地对待孩子的行为,不仅仅是一个有效约束孩子行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问题,它能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是可信任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一个从小就受到正确的约束的孩子在长大后,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如何培养18个月幼儿的技能
下一篇:13个月的孩子玩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