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记忆力如何提升学习竞争力的焦虑,就像来势汹汹的大海啸,把家有学龄期儿童的父母打得东倒西歪。
在家长成长班上,年轻妈妈的焦虑,随孩子上小一而飙高。她逮住下课休息时间,神经紧绷的问我:老师,我一向不大懂得如何念书,虽然认真,却抓不到重点;考前只好把整本书背起来。我从不清楚自己读进了什么,学到哪些。脑袋硬塞了许多课本内容,回想起来依然是一片空白,成绩也不理想。现在,我担心孩子会跟我一样。请问:我如何知道书里的重点?并把方法教给孩子?
这个自认是傻大姐的妈妈,其实不傻,她提出的问题,刚好是近年脑神经科学家努力探讨的课题:为什么有人学习事半功倍?有人却是事倍功半?
该留意的重点
上天公平的让每个人除了少数脑伤患者的脑子,拥有可以自由提取、有无限贮藏记忆空间的长期记忆,以及暂存知识等待转换成长期记忆的短期记忆,还有一个与抽象思考、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记忆。脑神经科学家苦苦思索:每个人同样拥有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为什么有人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有人却徒劳无功?差别是在流动智能(fluid intelligence)和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吗?
因此,他们臆测:学习效果佳的人,拥有特大的工作记忆容量;当平凡人只记得五至九个记忆单位的讯息时,这些人却有暂存超过九个以上记忆单位的特异功能。另一个假设是:学习效果与工作记忆容量无关,而是脑子在学习时能否留意到重点。
经过一连串实验,脑神经科学家发现:学习效率高,关键在于脑子能快速抓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重要讯息,同时排除次要、无关的部分,使重要讯息畅行无阻的进入工作记忆里,立即吸收、沉淀、处理。
研究人员还发现,学习成效低的人,问题出在:让重要与不相干的讯息,全都进入容量有限、处理速度有时效性的工作记忆。这就像无法分辨事情轻重缓急的秘书,面对突然涌入的大量资讯,焦头烂额,很难有成效。
至于人脑,有没有扮演着主宰注意到该注意的点的关键角色呢?
脑神经科学家麦克纳(Fiona Mcnab)和克林柏(Torkel Klingberg)发现:位于大脑皮质层里的前额叶,主要工作是厘清每次任务的主目标是什么?并向藏在脑内深处的基底核通风报信,让它去筛选、过滤不相干的讯息,阻止它们进入前额叶,干扰工作记忆。脑内两个重量级角色携手合作,让脑子做最有效率的资讯处理与吸收。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该如何训练、引导自己的前额叶,具有足够的判断力和优质的观察力,去留意该注意的要点。
眼前珍宝
有些人具鉴赏玉石、挑选珠宝的好眼力,是因为生长在珠宝世家,耳濡目染,自然内化成鉴赏功夫;有些人则缺乏环境薰陶,需要师傅来训练、培育鉴赏力。人类在知识的追求、生命智慧的累积上,有时也需要后天有系统的安排来助一臂之力。
在台湾,每当考试接近时,老师往往比学生紧张,自动整理重点,不断小考让学生复习。在美国,老师却要学生依据教过的内容,拟定题目,在课堂进行分组益智问答竞赛。
两者的差异是:一个是被动吸收,重点全靠他人帮忙寻觅;另一个是主动在一堆资讯里,费神挑选。刚开始学生可能问些琐碎、混杂的讯息,但渐渐的训练出能力。有些前额叶,会开始提出需要深思的问题,摸索知识脉络,厘清许多道理。更杰出的,则能把课本知识活用,与生活做深层结合。
我建议年轻妈妈:先做个简单练习,读过一段课文后,猜想老师可能提出哪些问题,然后试想如何作答。如果觉得回答不周全,再找寻相关知识,静心回想如何将这些资讯与之前所学连结,活用在生活中。另外,阅读绘本、文章、故事时,也可以尝试将两本书、不同素材、表现方式、架构等做比较分析。
年轻妈妈终于开窍,她不仅能看见字里行间暗藏的重点,同时,也学会了引导孩子如何学习的方法。
爱,是世上最强的学习推力,爸妈不妨用我教的方法和表格做一番练习。
项目
我观察到的细节、现象
这个细节、现象所引发的问题、想法、情绪
这个细节、现象与哪些学过的知识、概念相通
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在生活
爸妈记录
项目
我已知道
我想知道
我学到了
对我的帮助
我会如何运用
爸妈记录
上一篇:0-3岁宝宝智力发育对照表
下一篇:如何发掘孩子的艺术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