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智功能,育婴四个新观念-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智力开发 >建立心智功能,育婴四个新观念

建立心智功能,育婴四个新观念

2015-11-23

新式父母大多知道应趁早启发孩子的IQ。然而最新的理论更指出,及早发展婴儿的EQ,与孩子建立爱的环路、幸福感与克服羞耻的历程,才真正有助脑部认知与感情系统的连结。

婴儿出生的头两年是脑成长的关键期。如果婴儿的脑袋像个硬体,父母则负责提供软体。当你了解硬体(婴儿的脑部)时,你可以设计出更合适的软体(你的行为)以促进婴儿的福祉。

从这个角度来看,婴儿出生的头两年是极为关键的时刻,因为这段时期是婴儿建立心智功能,影响日后成人行为模式的时期。

光是婴儿出生的头一年,婴儿的脑部就从400公克惊人地长到将近1000公克。虽然脑部的发育,一方面是由基因所控制,但是真正影响到脑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则有赖于情感的互动,这就和父母有关了。

“人类的大脑皮质在出生之后,在先天决定的DNA之外大约增加了70%,这部份的增加直接受到婴儿早期的环境与社交经验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心理与生物行为博士舒尔的报告指出。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父母无法在婴儿出生的头两年内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可能会导致婴儿终生的情感能力问题。这里所指的环境,是指可以让孩子在开放的情境中学习、发展智力,并且体验感情与愉快经验的环境。

这些都是建立健全情感的基石。

以下是新旧两种育儿观念的比较,以及在知道这些新的育婴观念之后,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

新观念一:感觉胜于思考

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助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健全的感情能力与智力。

旧想法:

在过去,有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中产阶级的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武器,希望培养天赋禀异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资料或智高玩具。

传统的育儿专家认为,父母藉由这些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馈,并训练孩子的行为,这些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想法:

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象在马戏团里训练小马玩把戏一样:当小马滚在地上数到3,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塔夫茨大学儿童心理雪茄艾尔坎解释,对孩子施压以让他吸收资讯,是对他传达了一种讯息,那就是他必须透过表演来获得父母的认同,而这可能伤害天生原有的好奇心。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

乔治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本认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信赖的基石,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学习与认知技巧则是跟随其后。即使是数学能力,表面上看来是与个人无关,是绝对属于认知技巧的领域,其实也是透过感情来学习。例如:‘很多’,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很‘很少’,是只比他想要的还少。”

这实在是有道理的。想象你自己的学习经验,当你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的时候,你的学习效率有多高?再比较一下,当你只是被要求去学一件事物的时候,你的学习效果是不是就差多了?

热情是感情的燃料,发动认知能力的学习引擎。

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父母可以怎么做?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议,要把这些育儿指南整合来看,并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这不但让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他问题,例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的问题,更敏锐。

新观念二:两个月大的婴儿不只是会哭闹的动物

婴儿如何认识他所处的世界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但新的理论正挑战着传统的说法。

旧想法

直到现在,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认为,婴儿从初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社交、认知的能力,也没有这些需求,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循环,例如:睡与醒、白天与黑夜、吃饱了或饿了、哭闹等等。这些专家甚至称这段时期为正常的孤独期。当然,婴儿会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认为婴儿只是针对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觉、触觉而做出反应。

新想法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在《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著作中,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无法建立孩子的胜利循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父母可以怎么做?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本建议,你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新概念三:爱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加州大学教授舒尔指出,“母亲充满感情的脸,对婴儿是最强有力的刺激,而婴儿对母亲脸庞的强烈兴趣,特别是她的眼睛,带领他和母亲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其结果是:婴儿脑部的脑内啡(Endorphin)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重点是,这样的幸福感来自于亲子的感情互动。

旧想法

母亲将资讯与感情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像个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

新想法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和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

舒尔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本能。例如,当你的宝宝安静地躺在地板上,快乐地享受周遭环境的光线与声音。当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寻求外来的刺激,于是你回应你的宝宝,发出好玩的声音,逗他开心。当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时,孩子也同时回应你喜悦的笑容,你的脸部表情将战线更为灿烂的笑容,不久,你也会发现,孩子以同样的愉悦神情回应你。

“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括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舒尔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同时在教导与学习。随着时时刻刻呼应感情的结果,母亲与孩子感情的连结也愈来愈深。此外,当母亲与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互动愈多,他就愈能帮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时间安静下来,直到下一回的玩耍开始。”

神经心理学家现在研究这种互动模式:参与玩耍→冷静、休息→再开始另外一回合的玩耍,是非常有助于脑部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在玩耍的阶段,孩子的脑部神经被刺激兴奋,接着进入休息的阶段,脑部得以有时间处理他所获得的资讯与刺激。

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父母成为孩子的感情防护网,让他学习将兴奋的情绪安定下来,帮助他日后有能力处理高涨的情绪,使孩子成为一个在感情上能够包容、有弹性的人。

父母可以怎么做

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经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经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

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时候,这是下意识里受到童年记忆的影响。

但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经验无法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时候,有些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回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

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领导这个过程,跟着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这些经验可以傍黑组额叶前部区域的发育,此区负责“同情”,使得我们更具有人性。

新概念四:帮助孩子化解羞耻感

在婴儿即将届满一岁之际,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

而研究发现,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对他摇摇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这可能是因为开始学爬、会走的婴幼儿喜欢探索充满危险性的东西。

一位母亲,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旧想法

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可以怎么做

舒尔说:“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洗墙壁吧。”)

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前额脑区底部,orbitofrontal cortex)与感情部位(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赵州桥》优质课-河北-任高荣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中班综合《有趣的鼻子》优质课(吴佳瑛)

大班歌唱活动《我爱你》优质课-广州:黄海璇

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优质课-江苏南京:周海燕

大班歌唱活动《酸酸葡萄》优质课-湖南:张梦翎

大班综合《方格子老虎》观摩课(应彩云)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大班歌唱活动《勇敢的小企鹅》优质课-深圳:石波

大班歌唱活动《数字歌》优质课-山东:杜巧妮

与“建立心智功能,育婴四个新观念”相关文章
巧用积木训练宝宝的逻辑思维
宝宝学说话 5招启蒙
怎样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幼儿益智故事推荐:剪胡须的小花猫
看过“建立心智功能,育婴四个新观念”还看
谈美国的双语教育(中)
培养BB想象力 父母必学这四招
嘴笨的孩子 智力类型大有不相同
提升宝宝社交能力的小窍门
面对宝宝的荒谬问题 这样回答最好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如何让宝宝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开发宝宝身体机能的小游戏(图)
    13种游戏激发2岁以上幼儿想象
    宝宝为何“爱上”了看广告?
    兵法一 欲擒故纵
    宝宝说话晚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如何对待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早教盛行,取决于父母的意识
    男女宝宝的智力有什么差距
    如何选择幼儿园的兴趣班?
    早教机构怎样选才更合适
    孩子睡眠发展的里程碑
    培养幽默感 从一岁开始
    孩子早教一定要知道木桶效应
    激活孩子的语言能力
    娘娘孙俪谈二胎养育经 等等小花个性大不同
    父母要适时给宝宝合适的书
    教育娃娃离不开一个“早”字
    韩国妈妈不怕孩子摔
    影响孩子智力的15大因素
    满足孩子的感官需求
    3个步骤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关于语言爆发期与个体差异
    宝宝“3分钟热度”其实非坏事
    兵法七 情感宣泄
    雨中游戏让孩子体会更多
    建立良好的就寝流程
    过早智力开发能提高孩子智商吗
    正确分析和培养宝宝的专注力
    气质宝宝的培养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