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3分钟热度”其实非坏事-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宝宝“3分钟热度”其实非坏事

宝宝“3分钟热度”其实非坏事

2015-11-13

或许很多妈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孩子一开始有多喜欢某一件事物,可总是三分钟热度不到就失去了兴趣,这时候妈妈总会很焦急孩子的“定性”不够。可是,各位爸妈有想过吗?也许三分钟热度并不是一件坏事哦!

当面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和喜新厌旧时,父母不要焦虑和担忧,也千万不要强逼孩子专注在某一样东西上面,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同时教育孩子学会“专心致志”!

案例分析

一个网友在论坛上发表了这样一个帖子:我女儿今年4岁了,可是做事情总是凭一股劲,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还有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一样,无论开始表现得多么喜欢,慢慢的就喜新厌旧了。就像最近我帮她报了几个兴趣班,一开始就是学习钢琴,她开始两天还兴致勃勃的弹琴,听着钢琴发出的声音还各种兴奋,手舞足蹈,可是再玩几天就不想再弹琴了。

孩子为何总爱“三分钟热度”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长短是随着年龄递增的。3、4岁左右的孩子其实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他们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永久性的记忆,因此注意力很容易转瞬即逝。特别是在从事一些诸如写字背诗等一些秩性活动的时候。

许多像上面发帖子的妈妈一样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可能就会很着急:宝贝不能专注地学习唐诗,各种兴趣爱好也不长久,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办?

实际上,对于刚来到新环境不久的他们来说,周围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为了能充分感受和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他们需要不断地去接触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他需要什么都看,什么都碰,什么都摸,需要对一切都感兴趣。

如果他的注意力只能专注在一个事物上,那么他其实是屏蔽掉了许多东西。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了许多的东西之后,他才能最终确定下来自己的兴趣,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专注的。

尊重“三分钟热度”宝宝

因此,在没有人为原因的干扰下,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他们会本能地专注下去,而面对自己没有兴趣的事物,他们也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三心二意的情形。

舞蹈、钢琴这些东西都是案例中女儿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她愿意去尝试,所以她要求买舞蹈鞋,买小提琴,可是开始了一段时间,兴趣没了。她甚至开始排斥了这项她曾经很感兴趣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多地应该是理解孩子“三分钟热度”的这种心理,给他们选择的自由,用一种平等的方式去和他们交流。因为这可能是你了解孩子的一个契机。年纪较小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常常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成人就应该透过问题的表面去看本质,主动向孩子发出邀请,和他们沟通。

为孩子的“专心致志”作铺垫

“三分钟热度”是兴趣发现的一个过程,孩子一开始对一个事物有了兴趣,意味着他抱有希望,他期待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

家长在孩子探索兴趣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发现孩子一直处于“稳定不下来”的“跳来跳去”的状态中时,在尊重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引导一下孩子。让孩子去发现这项活动的意义,制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这之中感受到自信的力量,孩子如果能从中感受到乐趣,他们往往就能呈现一种状态——痛并快乐着。

在孩子呈现出对一件事物的兴趣的时候,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哪怕孩子有“三分钟热度”的“前科”,而不是反复强调要孩子保证能持续下去才让他去做这件事。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抱有期待,充满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乐趣时,她就能把一份兴趣长久地专注下去。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中班综合《谁的本领大》优质课(执教者:刘玉英)

小班律动游戏《虫虫飞》优质课-江苏-朱莉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律动游戏《摇滚巴士》优质课-成都-龚蕾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大班歌唱活动《好汉歌》优质课-四川:李鲁波

大班创造性律动《欢乐恰恰恰》优质课+教师说课-重庆:林朦

中班健康《球儿滚滚》优质课(潘浩瀚)

大班打击乐活动《玛丽波尔卡》优质课+教师说课-江苏:陆燕

与“宝宝“3分钟热度”其实非坏事”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宝宝“3分钟热度”其实非坏事”还看
该怎么教育任性的孩子
孩子乐观的心态要怎么培养
宝宝的自理能力要怎么培养
15个小方法让你和宝宝更亲近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更喜欢?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育儿父母的抉择:读什么书
    小儿厌食症怎么办
    亲子同乐“抓周”礼俗趣谈(图)
    80后妈妈的成功早教经验谈
    父母学会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宝宝谁带跟谁亲吗?
    林达: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突破《弟子规》教育的误区
    孩子脸型与未来性格有关系
    小儿上火认识误区
    和爸爸做游戏的4个好处
    父母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技巧
    创建分辨性逻辑思维重要性
    宝宝要独睡,这样安全吗?
    宝宝学走路时间有差异 爸妈别担心
    宝宝的内部对话
    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强势智慧
    教育女孩,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从生理养育到精神养育
    爸爸抱着孩子喂奶混个面熟
    给孩子洗澡消除爸爸育儿恐惧
    职场妈妈如何才能工作孩子兼顾
    当上爸妈一切都变了
    智慧引导:BB成长的隐形翅膀
    这些不是1岁宝宝的坏习惯
    早教不能“急功近利”
    对幼女动粗,新爸产后也抑郁
    为何说小孩发一次烧学一次乖?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目录
    7月18日:温和·元气·狗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