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家长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

家长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

2015-11-12

(一)挖根究底,找其原因。

对任性孩子的行为矫正,分析孩子的任性心理是关键(怎么防止孩子任性)。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心理引起的。有的是为满足某种物质需要,有的则为了得到父母娇宠,有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坚强,有的则为得到别人的承认等等。总之,各种心理需要,是任性行为的原因。

(二)找其原因,实施教育。

作为父母,要承认孩子有些要求是合理性(任性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又要告诉他们有些要求是家庭和社会条件所不容许的。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物质要求,父母的娇宠,竞争中的取胜,别人的承认,都不是任性所能解决的,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对孩子任性行为的矫正要注意采取儿童心理规律的方法。

1、精神转移法

当孩子任性起来时,可以让孩子从某一兴奋上转移开。可让孩子去干点别的事情(孩子的种种“任性”行为详解)。如;讲个故事、说个笑话等等,使任性的兴奋得以淡化。如孩子逛商场时,孩子看到遥控的汽车,非要吵着买,而家中已有类似的玩具,你可以说:“那边还有更好看的呢,我们一块去看看。”先把孩子引开,事后耐心教育。相反的,当时做父母的要是对孩子大声的训斥、责骂,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孩子大声哭闹,最后做父母的只好妥协。

2、暂时回避法

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进行思考,使其失去人性释放的对象。待其冷静后实施教育,讲清原因,找出毛病,会使孩子的任性得到某种教训。

3、对比诱导法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采取对比诱导法。所谓“对比诱导法”就是用它所了解的英雄和先知哲人的事迹或行为进行对比,使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得到激发,从而诱导孩子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国外家长怎样化解BB的任性)。如:孩子非常害怕打针,在打针前,家长和孩子说:“打了针病就会好了”之类的话,孩子还是不愿意打针。还会任性的说:“我就不打针。”那么家长可换一种方法说:“你不是说要和解放军叔叔一样勇敢吗?我看你没有解放军叔叔勇敢!”以此来诱导和化解孩子的任性。

(三)切忌打骂、迁就。

任性孩子的行为矫正要切忌打骂,切忌无边无际的迁就。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对矫正任性行为无益(家长应分清性格和任性的区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可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所以提醒天下所有的父母们,虽然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是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小班亲子游戏《青蛙与蛇》优质课+教师说课-湖南-莫念

中班歌唱游戏《种子快发牙》优质课-南京:张倩.rmvb

小班歌唱活动《手拉手》优质课-福建-马凌芳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观摩课(应彩云)

中班歌唱活动《萤火虫》优质课-西安:杨锦纯.rmvb

大班歌唱活动《烫火锅》优质课-重庆:杨翠兰

大班综合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优质课(蒋静)

《室内游戏-采蘑菇》幼儿园小班,皇海波

大班韵律活动《小兔和树精灵》优质课-林琅

中班律动游戏《小星星变奏曲》优质课-山东:牛玲霞.rmvb

与“家长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家长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还看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为什么顶嘴
宝宝爱捡脏东西吃怎么办
宝宝不爱喝水怎么办
宝宝爱打人的原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宝宝爱吮手指的原因分析
    如何安抚哭闹中的调皮宝宝
    儿时安全感有多重要
    宝宝剪指甲的小窍门
    宝宝如何睡出好“相貌”?
    家庭教育的音乐陶冶法
    早教专家答宝宝成长中的疑问
    这个节日用画笔定格快乐
    爱的传递远胜过智力开发
    宝宝喝水有禁忌
    六招简单正确的退烧法
    婴儿之间也可以巧妙交流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三大因素
    宝宝咳嗽,妈妈要用心“听”!
    一岁儿童绘画要点摘要
    让爱哭小儿一觉到天亮的方法
    选购玩具时要注意的心理卫生要求
    如何促进宝宝记忆力发育
    婴儿车或将导致宝宝“感觉剥夺”
    父母务必了解的几种儿童行为
    让保姆带孩子有哪几个坏处?
    如何克服宝宝怕洗澡的心理
    如何提高宝宝的观察能力
    让宝宝爱上音乐的3大妙招
    孩子愤怒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孩子健康睡眠的4项注意
    父母不应忽视的宝宝坏习惯
    婴儿怕洗头怎么为
    别让纠错阻碍孩子发展的脚步
    天才儿童最易被忽视6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