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动手动脑学测量-查字典幼儿网

幼儿教育 > 早教 >行为/心理 >让孩子动手动脑学测量

让孩子动手动脑学测量

2015-11-05

测量是认识物体的量的手段。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数认识物体的数,我们也可以通过测量来认识物体的量的多少,如长短、粗细、厚薄等。不过,测量要比计数难得多。3~4岁的孩子对物体量的感知还是比较笼统的,他们只会用“大”、“小”这样的词语来表示各种量的差异。到了4~5岁,他们才能够比较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等量的特征差异。

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测量的情境,有心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教孩子学测量。如果设计合理,教育得当,学习测量能够成为培养孩子测量兴趣、动手动脑、主动探究的过程,并加深孩子对物体的数与量的理解。

就测量的工具而言,测量经历了由目测到自然测量到标准测量的发展过程。目测是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多少;自然测量是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碗、绳子、积木、手、脚步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标准测量是利用标准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来进行测量。

3~6岁孩子适宜的学习目标:学会用自然物进行自然测量。

测量活动一:给桌子配桌布

家里的桌子要配上长短适宜的桌布,这是一个教宝宝学习测量长度的绝好机会。

告诉孩子:配桌布需要知道桌面的长度,而测量长度需要使用一个有长度的东西作为工具,比如吸管。

让孩子用吸管沿着桌边一根接一根地摆放,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在计量单位和测量对象之间建立等量联系,而理解这种等量关系,是学习测量的关键。你可以这样向孩子说明,“你看,5根吸管的长度就是桌子的长度,这张桌子有5根吸管长。”

学习重点:测量的操作规范

孩子的操作过程可能会出现操作问题,如没有从头摆放、吸管放歪了、吸管之间有空隙或重叠等。发现错误,你可以建议孩子再量一次,或者自己也测量一次,让孩子想一想,“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孩子通过观察成人的操作或反思自己的操作,会总结出测量的操作规范:

1、从起点测量;

2、每次量满工具;

3、不留空、不重叠。

当孩子能基本掌握测量的要领时,家长再演示如何只用一根吸管反复移动来进行测量。

测量活动二:给妈妈量腰围

与量桌长相比,量腰围虽然同属长度测量,但要更加困难,因为这种长度是三维曲线。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观察生活环境,寻找适宜的自然物品作为量具。如果孩子仍用吸管,告诉他这是可以的,接着设问:

1、在没有吸管的情况下,能不能用其他物品替代?让孩子找一找。如果孩子找到的是积木、铅笔一类的替代品,肯定他再鼓励他动手量一量。

2、妈妈的腰不同于直直的、硬硬的桌边,有没有更好的测量工具呢?如果孩子能想到用柔软的绳子、皮尺来测量,那就得好好夸奖你的宝宝留心观察生活,再鼓励他动手量一量。

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测量技能,即首尾相接围成圈量。启发孩子想一想,可以做一个怎样的记号让我们知道绳子的哪里是腰围的终点,打个结还是系上毛线?

2、在身边找不到顺手工具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作测量工具?

手掌、手臂……让孩子再想一想量一量。

最后,让孩子结合活动体验说说不同测量工具的特点。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学前视频

更多

大班律动游戏《疯狂的小鸟》优质课-成都:徐艳

大班律动活动《魔术师圆舞曲》优质课-浙江:吴燕飞

大班律动游戏《跳花绳》优质课-广东-黄振箐

大班律动游戏《热情的非洲》优质课-四川-黄丹

中班歌唱活动《找鸟窝》优质课-河南:李玉阁.rmvb

大班律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优质课-南京:成媛

大班歌唱活动《猫和老鼠》优质课-陕西:郭茜

大班综合活动《爱的印记》优质课(蒋静).avi

大班歌唱活动《金老爷买钟》优质课-浙江:蔡温琪

中班律动游戏《饼干和酸奶枪》优质课-南京:陈静奋).rmvb

与“让孩子动手动脑学测量”相关文章
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拼不了爹妈还可以拼什么?
给孩子一块棉花糖,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有出息?不信你就试试
孩子心里的爸爸多重要?99%的人不知道!
你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没事让娃多笑笑,宝宝心情好,据说还能增强免疫力呢
看过“让孩子动手动脑学测量”还看
美国家长这样培养孩子幽默感
正确应对孩子五种无理行为
扼杀孩子创造力的14种言行
对付宝宝哭闹以“静”制动
适合宝宝社交和人格发育游戏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 你是孩子最好的语言老师
    宝宝吃手的习惯在3岁前改掉
    发展0-6岁宝宝的记忆力
    惩罚孩子要掌握的智慧
    隔辈育儿常遇的10矛盾
    适合23-24个月宝宝的游戏
    教21个月幼儿玩的早教游戏
    培养注意力3招“定住”孩子
    让孩子成为左右脑并重的人
    早教早得太离谱宝宝会糊涂
    改善BB害羞要做好六件事
    如何让宝宝成为"万人迷"
    父母育儿不必太教条
    适合17-18个月宝宝的游戏
    “坏妈妈”能带好宝宝吗?
    你不知道的“惩罚”教育
    溺爱孩子导致七大可怕后果
    高智商的宝宝有哪些特点?
    学会了原地跳和踢球
    奥巴马教子五大锦囊
    动起来一起来玩趣味游戏
    与宝宝交流的神奇瞬间
    哪些家庭更容易出天才宝宝
    养育快乐宝宝把握10个细节
    看《功夫熊猫》学育儿
    小宝宝迷上电脑怎么办?
    影响孩子一生的十二个习惯
    玩游戏 父母参与才有内涵
    该花多少时间来陪BB?
    早期教育让孩子“学”什么?